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旅游发展的路径一般都是按照资源开发建景点——土地开发建宾馆——市场开发建品牌——综合开发建目的地这一过程进行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属于这一进程的最后一环——旅游目的地建设。近年来,旅游公共服务日益受到各旅游目的地的重视,无疑与旅游业的逐渐成熟相关,也与各旅游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讨论旅游公共服务具有特别意义。入世后,我国加速与国际接轨,其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理念引入和在实践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常态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旅游业在中国长期被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产业看待,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出现不少问题。文章检视了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理论认知的相关论点,着力分析了李爽等的旅游公共服务论所存在的核心概念认知矛盾、理论理解和实践判断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从5个W和1个H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属性、服务的对象与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与时空条件。文章认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主体内容体现为旅游基础设施、目的地推广、旅游权益保障三大方面;其本质是公益性服务,服务供给机制和方式的多元化并不等同于责任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旅游者的共同需求和目的地公共利益的性质及其客观存在,决定了旅游并非纯粹市场化领域,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当下中国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多,而是欠缺与低效并存。旅游行政部门虽然承担着最大、最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对这一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功效的认识并不到位,与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相似文献   

4.
泛旅游需要更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一直处于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多种产品并存的态势的转变之中。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经济时代向观光游览、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泛旅游时  相似文献   

5.
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公共服务是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的相关公共部门为满足旅游公共需求,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世界各国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不尽相同,一般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公益惠民产品、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5,20(4):67-7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对比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入手,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研究范畴,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应有的研究框架,并分析其相应的实践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期。一方面,大众化、常态化、散客化和品质化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旅游者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建设旅游城市已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目的地建设中一项基础性和综合性并重的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对TSA一般理论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江苏省正在编制的、严格遵从国际规范的省级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实践,分析和论述了我国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的特点、编制过程、主要困难等。  相似文献   

9.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4,(1):127-128
正目前,中国旅游学界虽然大力提倡跨学科的旅游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而话语研究界的学者主要研究文本空间、侧重西方理论,很少关注当下的中国旅游话语实践。在话语研究与旅游研究的结合方面,虽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冯捷蕴,2010,2011;施旭,2008;田海龙,沈长智,2008),但就此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非常少见。《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田海龙等著,2012,外文出版社),提出了  相似文献   

10.
白长虹  妥艳媜 《旅游学刊》2014,29(11):16-19
正京津冀一体化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历数京津冀3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再升级到现在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以欧盟的旅游一体化历程为例,旅游者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流动和消费,对欧盟社会、  相似文献   

11.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已经对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以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实践,明确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过程中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旅游公共服务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在制度框架内有效供给,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在开放接待大陆地区居民旅游前,相关部门曾多次召开公听会,几乎所有旅游业者皆说已经准备好了,主管旅游业务之行政部门也蓄势待发,惟笔者在参与会议中以一学者身份大声疾呼:旅游目的地之公共服务建设仍未周全,亟须加强,应以保障来客人身安全为前提;有质量旅游,才有可持续两岸旅游业之发展。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开放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系统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为核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政策规范下,依据一定的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而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延基 《旅游学刊》2006,21(8):11-12
政府主导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惯例.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整体旅游形象的策划、设计与推广(匡林,2001).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基于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从旅游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特性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范畴、特征进行界定和探讨。根据旅游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内容构成、存在形态、受益影响范围以及需求差异,笔者对旅游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6.
景气指数方法是一种实证的经济波动性观测方法,其思想基础是经济波动,是由一系列经济活动构成与传递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变量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在经济波动从一个领域向其他领域、一个产业向其他产业、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传递和渗透的过程中,不同经济序列指标与波动的对应性是不一致的,而是存在先行、一致或滞后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两方面对国外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清晰了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与品牌个性理论、个性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层级递进关系,个性心理学中的特质与大五(Big Five)研究成果是品牌个性与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的核心理论来源。同时也说明了,目的地品牌个性是目的地品牌资产研究中极富生命力的研究分支方向。学者们对目的地品牌个性的研究既有效继承了目的地形象的前期丰硕成果,同时也通过自我一致性理论,构建了目的地品牌个性、形象、目的地品牌化与游客自我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品牌个性理论乃至个性理论的丰度与广度,同时,也为目的地品牌化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服务接触:目的地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接触是指顾客与服务传递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既包括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动,也包括顾客与设施设备、服务环境以及其他顾客等所有可感知服务要素的接触。基于此,关注服务接触环节,并以其相关要求来制定服务规范、设置服务设  相似文献   

19.
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慧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为支撑,通过智能手机、电脑、触摸屏等多种服务终端,为广大民众和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应用平台。"智慧旅游"对于构建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前后成为全球最大目的地国家。这个预测主要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化结构以及幅员广大和文化多样化的基础,它与我们自身的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似乎没有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主动的目的地营销,中国也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