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将大力优化火电结构,加大优化电力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鼓励热电联产,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同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电力行业作为进行能源转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行业,对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能否解决好气候变化问题,电力行业的作为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电力工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行业作为进行能源转换,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行业,对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能否解决好气候变化问题,电力行业的作为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实现碳排放峰值,需要煤炭尽快实现峰值,最早应该是“十二五”的末期,最迟也应该是“十三五”的中期,无论如何也不能拖到2020年。能源革命受阻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颁布,吹响了全球能源革命的号角,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全球能源革命的主要标志。1997年欧盟就提出了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50%的战略要  相似文献   

5.
电力行业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明确提出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大清洁煤等先进高效技术开发推广力度等措施。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电监会迅速行动,成立了国家电监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着手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电力行动计划》,以贯彻落实《国家方案》中赋予电力行业的任务,指导电力企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分析及战略选择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形势和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应当把低碳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促进低碳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低碳型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低碳型消费模式和构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战略重点,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体系、尽快攻克煤炭清洁发电关键技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等战略措施选择。  相似文献   

7.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预示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改善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选择,智能电网的建设对能源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2009年,华东电网公司继续发挥智能电网领域的先行优势,取得了智能电网建设的诸多新成绩,并开始了面向智慧企业变革的新探索,为国家电网公司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愿景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康忻宜 《广西电业》2005,(12):27-29
一、广西电力发展必需重视优化配置和能源节约 缘于广西水利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匮乏的状况.广西电力一直注重于大力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的政策.形成了水电比重大、火电做辅助的电网格局。近年来随着广西干旱少雨气候的形成.靠天吃饭的水电常常成为枯水期电力供应的瓶颈.更加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使广西电力供应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广西电力如何发展、电力政策如何制订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电力行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电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汇集行业智慧,形成行业共识,开展行业行动,引导企业努力践行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推进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7月17日,由中电联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办的"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政策技术选择研讨会"在京召开。本刊选取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汇编成此专题,并将持续开展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于全球能源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延续当前能源发展趋势和现有的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将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高速增长,使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6℃,将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这样的发展趋势必须通过采取迅速的、强有力的行动来加以控制.能源行业应该采取综合排放限额贸易、行业减排协定和国家减排政策与手段为一体的政策和行动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IEA(国际能源署)分别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和550ppm二氧化碳当量为目标,分析和评价了相应的政策行动措施及其对能源需求总量、能源结构、能源价格、能源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部门发展模式和投资结构的转变,将在全球稳定温室气体浓度和实现排放控制目标的行动中起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从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到此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30.60目标和愿景”),中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期限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在碳排放达峰和长期碳中和时间问题上也设立了更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电联要以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和电力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电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展行业文化建设,围绕行业、企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企业诉求,向政府建言献策,全面加强本部能力建设,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4.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电力行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行业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电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汇集行业智慧,形成行业共识,开展行业行动,引导企业努力践行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推进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7月17日,由中电联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办的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政策技术选择研讨会在京召开。本刊选取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汇编成此专题,并将持续开展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既迎来了持续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任何发展方式,不可能不受特定时期以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电力行业企业需要准确把握发展的时机和要素,化不利为有利,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赢得尽可能好的发展。为此,开局之年看电力专题选取了节能减排、智能电网建设、煤电困局和新能源发展这四个电力工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与广大读者同心协力,更好地探求我国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随着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省级电力行业协会的培育与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协会培育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就建立适应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能履行协调、自律、监督、服务职能,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具有民间性、广泛性、现代化的电力行业协会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现予以摘要刊登。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意见,以便供课题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们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寄予的厚望。在此意义上,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一轮增长的战略起点,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促使电力行业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握电力工业的现状和特点,更加冷静地思考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2011年第三期本刊推出了开局之年看电力封面策划,选取了节能减排、智能电网建设、煤电困局、新能源发展等当前电力行业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电力行业企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经受多重困难和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保障了电力经济平稳运行,全社会用电量经历了高位运行后的稳步回落,全年用电量突破4万亿千瓦时;基建新增装机连续5年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常态下的用电消费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推动电力供给革命、推动电力结构加快升级和提质增效,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重大课题。2014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落到3.8%。用电消费增速创1998年以来新低,既与全年特别是夏季气温较2013年同期偏低直接相关,更与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密切相关。经济新常态下的用电消费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推动电力供给革命、推动电力结构加快升级和提质增效,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提高集团融资能力 应对贷款新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贷款新规,电力企业集团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管理水平,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