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多重贷款和欺诈等各类信用问题,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是关键。美国市场化的个人信用体系相当完善,其私营模式下的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本文对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发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征信标准化程度高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美国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的关键原因。因此,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信用法律体系,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并引导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制定统一的信用信息技术标准,从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
张鑫 《银行与经济》2003,(11):51-53
个人征信体系是指由国家建立的,用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在发展信用消费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是全世界个人征信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从1860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第一家信用局成立至今,其征信的发展有近160年的历史了,在信用立法、中介机构建立、数据收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而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因此通过对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将给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主要探究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机构的现状,对于8家家机构牌照难以下发的原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在采集、保护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通过与美国FICO的比较分析,来提出适用于我国目前现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个人征信的织模式是构建个人征信体系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美国的私营征信模式、日本的行业协会征信模式以及德国的政府主导的公共征信模式等三种主流组织模式的分析,从中找出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组织模式的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5.
仇永超  万艳宏 《征信》2016,(3):44-46
征信报告中存在的与实际不符现象,歪曲征信客户信用状况,降低征信报告质量,影响授信工作开展,甚至会引起信用风险.通过征信服务窗口对征信查询客户进行调查,分析征信报告中出现的不相符现象及其原因,认为应加强各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质量的自查与核对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内控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身份识别等防欺诈甄别技术的创新和改进等,以促进征信报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章红  杨柳  邱念坤 《西安金融》2011,(11):65-66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正式运行以来,社会公众对征信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维护自身信用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与征信相关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本文以一起个人征信诉讼案件为例,就如何防范和处理征信诉讼案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人民法院应建立征信诉讼案件处理机制,对因信用报告信息错误而起诉的案件不将人民银行作为被告;商业银行应履行征信告知义务,信用信息主体应采取合理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7.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无论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中间业务都离不开社会诚信环境的支持。正是因为诚信和资金需求的存在,才使传统的商品交易由原来低级的实物交易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逐步发展到了以银行为中介的信用交易。这是商品交易的最高形式。可以说,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规划及阶段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其康 《金融论坛》2004,9(9):15-20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建立起了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而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仍处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如信用立法滞后、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征信体系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即选择以银行业为主线,纵向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横向联网的模式;以地方中介机构为补充,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权威评估和信用公示.作者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阶段构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国家,借鉴美国个人征信业的监管经验,对于规范我国民营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行、完善我国征信业相关法律体系、保护公民隐私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通过多举措合理引导民营征信业发展、完善征信业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式来促进个人征信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村金融》2007,(4):49-50
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征信系统”)是由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牵头组织建设,由商业银行总行向其报送所有个人贷款、信用卡(包括准贷记卡、贷记卡)等个人信用信息数据,该系统按照个人的“身份证件号码”、“证件类型”及“姓名”将不同商业银行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进行归集处理,再向商业银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有条件开放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记录的全国集中式的征信数据库系统。系统采集的个人贷款数据内容包括八大段共计72个数据项,详细记录了个人信用情况。个人征信系统自上线以来,运行情况良好,近期个人征信系统出现较多异议报,客户经理在处理异议报时,不能按照正确处理流程将异议报报送省行,造成人行端客户信用评价错误。下面就个人征信异议处理的具体环节做一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漪 《投资北京》2015,(3):47-49
如果一个人的信用程度高,那么在租房时,可以出具信用报告,打消房东对租客身份的顾虑;买房或者买车时,会享受到更高的贷款额度;求职面试时,凭借自己的信用记录则能获得用人单位的更多信任……这听起来距离现实还有些遥远,但随着个人征信步入市场化阶段,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将开始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央行放开个人征信市场目前我国可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机  相似文献   

12.
杨瑞  耿涛 《征信》2015,(2):32-34
个人征信的投诉内容主要是针对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用记录。不良信用记录的形成,可能由个人主观故意或负面行为造成,也可能是由非本人原因或本人原因造成的但"情节轻微"的不良信用记录,后者是引致目前征信投诉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降低征信投诉、合理处置投诉事件,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应正确运用、合理处置个人信用报告。  相似文献   

13.
高军  崔颖  刘桐嘉 《征信》2016,(3):37-40
随着征信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征信机构的监管势必要依靠科学、系统、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提升监管水平.根据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分析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结果表明,合规性监管领域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及权益保护领域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较为明显,今后对个人征信机构进行监管时,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合规性和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4.
季伟 《金融纵横》2014,(8):41-44
个人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为了配合《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实施,2013年底人民银行颁布《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建立个人征信机构,并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等事项作出了规定。中国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运作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我国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建立与运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民营征信机构及其他专业个人征信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个人征信业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迫切要求,应积极推动和规范,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以发达的信用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发达信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用“极致”到个人,因为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村金融》2008,(10):27-28
征信为每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又称“个人信用报告”,它是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它可以为您在贷款、求职、租房等许多活动中带来便利。本篇将告诉您怎么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您的信用报告会被谁在什么情况下被看到、如何防止您的信用报告被非法违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8.
个人征信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随着金融机构对征信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征信机构现有的产品与服务已越来越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多元化、高层次的需要;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也应当积极提高对征信报告的甄别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个人征信系统在个贷业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个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目前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信用缺失的瓶颈”制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是其发展的突破口.但我国目前发展个人征信业却受到信用法规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和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未建立等因素的制约?个人征信业的发展必须从加速征信立法、建立管理机构和完善运作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