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文章以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以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陕西省各区域三个子系统分别的结果,并对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重点计算了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随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发现: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2.
3.
4.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用极短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但同时经济活动高度向环太平洋地带集中,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非常明显,突出表现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经济圈和距离该经济圈较远的地 相似文献
5.
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6.
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经济规模的相似性以及城市化水平的相似性等空间因素对一个区域内各地方的财政支出及其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路径。文章在理论上刻画了相邻地区之间财政支出及其结构的空间外溢效应形成机制,并以跨行政区划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计算了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的权重矩阵,估计了各地方财政总支出的跨境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相邻地区的财政支出每增加1%,本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0.64%-0.72%。文章还进一步估计了各地方生产性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以及教科文卫、社会福利等民生项目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为地方政府如何合作治理以推进跨行政区划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更为细致的路径选择和突破口,扫除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所导致的一体化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贸易高质量发展是高效优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资源的关键抓手,能够有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贸易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贸易能够有效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影响受到市场开放度的调节;此外,从数字贸易各维度看,其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二是数字贸易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和物流业升级对贸易高质量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三是空间回归表明某一地区数字贸易发展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东部、中部地区数字贸易能够有效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对西部地区虽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数字贸易各维度中,数字技术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产业化贸易在东部、中部地区对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有助于理清数字贸易和贸易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我国通过发展数字贸易进而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为政策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居留和落户对流动人口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选择,明确区分居留和落户两个概念,将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是否选择落户本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按不同城市规模分别考察各因素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落户意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远低于居留意愿,特大城市的落户意愿最高,其次是小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个体特征、经济特征、流动特征、户籍地牵制力、流入地社会融入状况共同影响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并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出现了分化特征。户籍地财产为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心理认同、公共服务对提升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有正向作用。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流动范围、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在特大城市和小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研究显示,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显著的问题,如何提高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实力这一课题,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深层关注。学界的研究方法大多从区域内部着手,忽视了多区域间的相互依赖性。为此,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考虑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反馈效应等,以此量化空间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在欧洲文化一体化进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文化治理和文化政策。本文基于对欧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考察而得出启示,提出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以利于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在欧洲文化一体化进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文化治理和文化政策。本文基于对欧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考察而得出启示,提出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能源要素区际贸易为分析基点,实证分析了要素价格扭曲与我国区域经济利益实现问题。研究表明,我国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保持在高位,东部地区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能源要素区际贸易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成为最大的能源要素输出地;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利益未能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要素价格扭曲所带来的直接利益损失以及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利益外溢,构成中西部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和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失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17.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网络性特征,使得它在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在模型中加入代表不同经济含义的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通过经济联系发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简单相邻关系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显著;从不同的交通方式看,铁路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公路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扩展投入产出模型,用以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则均衡只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约束条件,而决不是指其实际运行过程,非均衡才是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状态。宏观经济实际运行在常态下处于一种均衡约束下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具有外部性,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它邻近城市的影响究竟是比翼齐飞的溢出效应,还是损人利己的虹吸效应?回答该问题对当前“强省会”战略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从收入产出、劳动和资本投入角度构建理论模型,采用2011-2019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模型实证检验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城市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且溢出效应显著,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均证实该结论成立;②省会城市数字经济溢出效应的南北差距不明显,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东中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城市;③省会城市数字经济溢出效应并不能通过分工机制予以解释,而是通过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实现。为此,需要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发挥省会城市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构建数字经济错位发展格局;明确省会城市和地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定位,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打造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20.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一项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进出口国的效应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个方面:在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确实能够增加进口国的福利,而如果进口国旨在用这一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则长期来看福利效益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