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银行电子化发展状况。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电子革命对银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从50年代后期美国商业银行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银行业务开始,电子化与现代银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场伴随着电子化技术的突破而不断展开的金融革命正在不断深入。金融电子化浪潮不仅冲击着美国的传统银行业,也冲击着世界的传统银行业。正是这场革命,为今天银行业走向网络化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银行业电子化历程,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到今天网上银行的诞生,银行业的电子化经历了五个阶段:脱机批处理阶段;银行自身联网阶段;跨行、跨洲及全球性网络系统阶段:银行网络走向街道、商店和家庭的金融自助化阶段:网上银行阶段,即银行电子化发展的最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一随被视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我国的银行业已经从电子化建设阶段步入到信息化建设阶段.数据大集中建设工程取得初步成果,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成绩喜人、但据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渊查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信息化投入水平与前年相比却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估计今后  相似文献   

3.
金融业务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实时化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我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部分业务电子化。2002年11月1日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是我行电子化建设的又一次飞跃。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观念等因素的局限,我们的电子化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仍处于前期阶段,一定程度上滞  相似文献   

4.
所谓银行业“电子化革命”,就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实现全面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化。即由过去的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电子计算机化,过渡到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家庭、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全面电子计算机网络化。到本世纪末,日本的银行界将实现INS(高级情报通讯装置)的综合网络体系化。这不仅对银行金融业,而且对整个日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入,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飞速发展,各家银行电子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工商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经历了从下至上逐步推广的模式,从微机、小型机到大中型机,从单机处理、形成区域网络到全国联网。目前,工商银行已将电子银行建设作为“十五”规划的一个战略目标,建立以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以电话银行中心、网上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为标志的电子银行系统工程,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中心,发展以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为主体的高度信息化、网络化金融服务,从而以…  相似文献   

6.
E -Bank ,我国金融创新的必然选择。随着WTO的加入 ,银行网络化显得越来越重要。柜台业务电子化、资金清算电子化、信用卡服务自动化、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化等等 ,有力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还存在环境、人才、技术开发、网络安全等问题 ,必然引起各级政府和银行的高度重视。要尽快科学设计网络建设体系 ,加大银行网络化的宣传力度 ,不断开发新的品种 ,注重对银行网络化的政策扶持 ,使我国E -Bank建设得到繁荣发展 ,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人和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之间的较量,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更是其竞争的根本.目前,银行业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化时代,员工也逐渐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化.高科技人员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而且,随着金融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些人才将成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新疆工行电子化建设目标及其思路工作研究WorkStudy工商银行新疆分行电子计算中心公河电子化是实现银行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家银行都把加强和完善电子化建设作为增强...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等为主体的电子银行,日益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维系客户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但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各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基本上局限于渠道迁移,电子银行在整个银行经营转型中的真正价值还未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涌现出了声势浩大的金融创新浪潮,各银行纷纷提出了体现客户关系的管理理念:"建立持久赢利的客户关系是商业银行竞争取胜的关键",银行的慨念也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演变,资金的流动也由纸币化向电子化演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所带来的银行电子化浪潮,代表着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充分认识电子化在参与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重大作用,加快自己的电子化步伐。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面临着服务网络从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向电子化渠道转变的历史机遇,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很快,网民队伍与日俱增,为电子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空间,基于这一点和传统业务的竞争压力,各家银行追求新的商机,纷纷进军电子银行领域;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电子银行业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金融电子化》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金融电子化》成长的10年,是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和发展不平凡的10 年。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成长,我国银行业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单机应用,从单机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普及,从电子化建设到信息化建设的过渡。金融业电子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我国银行业生存能力、竞争实力、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作为国家级科技期刊,《金融电子化》在我国金融业电子化发展中起到  相似文献   

14.
网络银行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今天,谁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金融创新,谁就能高出一筹,继而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在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即将受到外资银行严峻挑战之际,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不甘落后,纷纷融入到势不可挡的网络银行潮流之中寻找商机,提高自身的形象和竞争能力。网络银行作为未来银行发展趋势的主流,将促使传统银行经营机构虚拟化、经营方式网络化、经营手段电子化以及金融活动全球化,促使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一、网络银行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传统银行长时间并存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现代高科…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电子渠道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各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为“银行”)纷纷加大对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到本世纪初,大部分银行的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整合,银行业的经营拓展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与此同时,在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产品的创新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反应迅速的银行已经开始在渠道建设和维护上展开了新一轮的投入,期望以此增强对市场的把握力度,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等为主体的电子银行,是与营业网点、客户经理并列的三大营销渠道之一,是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及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纽带,对传统银行的营销渠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银行业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得最为深入、广泛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金融电子化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的效果。银行业的发展不断为银行电子化提出新的需求与挑战,同时银行电子化已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国内银行电子化是以业务处理系统建设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电子化应用水平对加强各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哪家银行能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走在电子化应用水平的前沿,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最终会丧失生存机会。正是在竞争的驱动下,我国银行业推出了多种电子化服务手段,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将来我国银行业电子化的发展主要有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是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国际银行业依靠网络的巨大优势,借助于网络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崛起,逐渐告别传统银行而向网络银行迈进。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网络银行业务建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强电子银行建设的思考北大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百根 《新金融》2009,(2):44-46
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银行业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和战略转型,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电子银行及服务应运而生,电子业务种类迅速增多,交易量快速提升,电子银行正成为打造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从缓解柜面排队压力,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客户粘性、降低客户流失率,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电子银行建设的必要性,从完善计量与考评体系、加强基层支行电子渠道管理、加快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加大电子银行渠道拓展、解决网银睡眠户问题、强化电子渠道成本领先优势、提高电子渠道的客户满意度等七方面提出加强电子银行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