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南京制造业整体与内部各行业相对竞争力较差,但结构较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是南京的支柱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优势行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是南京的劣势行业。提出努力提升支柱性行业的竞争力,积极扶持优势行业,加快转移部分劣势行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苏州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偏离—份额方法,对苏州市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得出苏州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优势明显,部分部门的发展速度有下降趋势的结论。建议苏州市制造业通过抓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竞争力,促使苏州制造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是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南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与全国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了制造业内部问题所在,以探讨河南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并结合实际为河南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京津冀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其制造业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却很低,天津制造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河北制造业结构则更加合理,总之,它们的总体竞争力都很强大.针对京津冀制造业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应增强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各地和整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106-109
本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DSSA),构建了单结构动态模型;并应用动态模型获得了产业结构差异数据,重点分析了广东主要产业的结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及差异性。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最大。东北地区第二产业亟待调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一、二产业发展比较好,但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实证研究结果为我国经济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调整及产业转移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全国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hift-share Method)对成都市1997~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成都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各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各产业调整和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11.
周艳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68-72
本文使用1999-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制造业行业间和行业内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FDI的影响下,行业间就业结构呈低端化,但是行业内就业结构得到优化。FDI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长带动了制造业的就业增加,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从内资流向外资的情况也较严重,即FDI主要通过增加自身的就业而非内资的就业带动了我国就业数量的增长。行业内就业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的结果比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明显。其中竞争效应促进了内资就业结构的升级,但存在高技能劳动力从内资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上增加就业和提升就业结构的因素在于内资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低于西部的"塌陷"危机.笔者运用偏离-份额法及其空间与时间拓展模型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区域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演进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应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引导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8-2010年中国各省区实际人均工业增加值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省际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探测了各省区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发现,各省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集聚的特征来看,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地区间工业的空间关联有关.作为工业发达省份的广东,由于工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合作机制等原因而一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辐射效应,长三角地区则从19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1990~2004年我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动趋势,并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专业化水平和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这和新经济地理论的预测一致。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规模经济是决定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源于地区之间相对技术差异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地区间的贸易成本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呈逐步减弱的趋势。产业内联系和产业间联系对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没有显著影响,从而没有支持新经济地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17.
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宜采取不同的模式促进充分就业。增加社会总供求,发展基础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产业和缩短法定劳动时间,适当降低劳动效率,腾出部分劳动空间等都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不断升值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需求效应、资本替代劳动效应、国际投资效应以及消费效应等方面.本文运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对人民币升值影响制造业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制造业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升值有利于该就业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空间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约束包括竞争环境空间和产业链空间。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在产业链空间约束下,我国制造业进行自主创新最紧迫的任务是力求使附加值内部更大化和实现产业竞争力的终极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