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迅速占据市场地位,进入新兴行业。在并购交易热潮下,高溢价似乎也成为并购重组的"标配",高溢价并购屡见不鲜。可是企业支付高溢价换来的是否为优质资产,其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因此,文章基于我国并购交易市场,研究了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溢价的绩效反应。运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并购支付溢价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阐述本文的结论,给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大小,支付的溢价越高表明预期达成的协同效应越大,企业后期的绩效表现会越好。  相似文献   

2.
并购能够使企业规模迅速得到扩张,也是获取外部R&D能力与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并购企业为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通常会支付较高的并购溢价。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与技术并购角度探讨了并购溢价产生的根源,并以目标企业的研发投入作为代理变量,研究了目标企业特征对并购溢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并购溢价是主并企业对市场行情及目标企业进行严谨判断后的理性选择,高溢价并购逐渐成为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新常态。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抑制企业并购溢价。进一步地,机构投资者持股通过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来抑制企业并购溢价。同时,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抑制作用在企业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及信息环境方面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避免高并购溢价。另外,并购溢价对短期并购绩效有促进作用,与长期并购绩效无关。本文从并购视角出发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带来的后果,为企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及交易定价的规范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4.
折现率中的股权风险溢价一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在投资者理性、股票市场有效等前提基础之上,而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比较欠缺,在评估实践中运用资本定价模型确定股权风险溢价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从实体经济领域着手,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经营杠杆及财务杠杆分析,计算出行业相对于整体经济的风险系数、目标企业相对于行业的风险系数,进而得到行业股权风险溢价和目标企业的股权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而一起成功的收购活动往往会导致巨额的收购溢价。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讲,其结果表现为巨额商誉资产(仅考虑购买法下的处理)的确认以及以后会计期间巨额摊销费用的发生,这导致许多企业在并购以后要报告巨额亏损。举例来讲:时代华纳的并购案中,140亿美元中的80%是为商誉而支付的。即使选择了长达40年的摊销期限,时代华纳每年所要注销的商誉价值仍要高达2.75亿美元,这导致其在并购以后的第一年报告了2.17亿美元的净损失。于是商誉资产到底要不要确认,如果确认的话要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汇》2007,(10):64-65
近年来外资并购的对价支付中,经常出现被收购股权或资产的实际交易价格高于其权益净值的"溢价并购"现象。大量的外资通过溢价并购流入境  相似文献   

7.
从并购的实质性交易过程来看,主要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的估计与谈判,并购对价的支付等阶段.其中,目标企业的估价是双方谈判的基础,是确定交易价格的逻辑前提,对于并购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而一起成功的收购活动往往会导致巨额的收购溢价。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讲,其结果表现为巨额商誉资产(仅考虑购买法下的处理)的确认以及以后会计期间巨额摊销费用的发生,这导致许多企业在并购以后要报告巨额亏损。举例来讲;时代华纳的并购案中,140亿美元中的80%是为商誉而支付的,即使选择了长达40年的摊销期限,时代华纳每年所要注销的商誉价值仍要高达2.75亿美元,这导致其在并购以后的第一年报告了2.17亿美元的净损失,于是商誉资产到底要不要确认,如果确认的话要不要摊销,再一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博弈思想在并购企业定价问题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并购中,特别是跨国并购中,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很重要的。在目前风起云涌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并购中,企业的定价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在目前的相关讨论中,很多专家只是讨论各种定价本身的优缺点,但是却很少从并购双方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对企业定价的角度是不同的,它们的定价方法存在根本的不同,不可能存在某一种定价方法对双方都是适宜的。所以在价格的确定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二是并购企业的价值确定,三是双方的博弈过程,并购价格的最终确定是并购企业愿意出的最高价和目标企业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之间谈判的结果。所以说,实际上并购中企业定价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非完全理性市场中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研究已表明,企业实物投资同股票的错误定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市场错误定价的效应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相机并购方法模型认为,现金收购在长期中获得正的收益,而股票收购在长期中获得的回报为负。尚未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不同支付方式下相机并构收益相似,企业管理者为何会选择股票对股票而不是发行股票进行收购。在非完全理性市场下,管理者和投资者均为不完全理性时,其行为如何共同影响企业的实物投资、并购行为以及企业市场价值,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储溢泉 《新金融》2020,(3):50-55
高并购溢价一直是理论界和监管层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上市公司高并购溢价为例,深入分析了并购交易中锚定价格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支付对价与并购标的业绩承诺现值之间的差额是融资购买股权的费用,并不是并购标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融资购买股权的费用直接锚定在股价中,引导外部投资者看好此次并购,最终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减持掠夺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给监管层的政策建议是要规范并购重组中的定价问题,并详细披露相关的信息,以降低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2.
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并购定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企业价值可以划分为现实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两部分。前者可以运用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后者则对企业拥有的期权进行识别和评估,两者之和即为企业价值。通过引进期权理论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本文导出了基于并购特征和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并购企业的出价范围,为并购中对目标企业定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1—2004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的Simunic模型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支付给"五大"的费用溢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客户向国内"五大"支付审计费用溢价,而小客户则不支付溢价。这与早先Francis和Stokes提出的论断不相符合,说明中国审计市场的内在运行机理可能在某些方面异于海外市场,这可能是因为在两种不同的经济体中,"五大"的市场地位、战略以及上市公司的需求各不相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并购实践中,定价是关键性的一步。一切并购财务决策行为都是以定价为基础,定价越高财务风险就越大,定价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但并购定价并不等于评估价值,评估价值只是并购定价的依据,而不是最终的交易价格,最终的交易价格还需要经过价格谈判。在正常情况下,价格谈判是在评估价值与预期价值之间进行。由于评估价值和预期价值都存在一个真伪或不确定性问题,所以,并购定价有风险是自然而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郭芳 《山西财税》2012,(10):42-43
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大型煤矿企业为了实现综合发展,对煤炭、电力、煤层气和化肥生产等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然而,并购是有风险的,从项目的选择、价值的评估到价款的支付、并购后的整合,风险贯穿了并购的全过程。如何在并购决策中控制、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变得尤为关键。一、煤矿企业在并购中存在决策风险(一)并购支付能力评估风险并购支付能力风险是指并购方按时、足额支付并购资金能力的不确定性。并购决策中,并购支付能力评估风险体现在由于高估资金实力和再融资能力,导致草率的决策,最后造成并购行为搁浅、无效或增大并购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情况。目前,许多煤矿企业为实现并购大规模举债,使得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对资本结构和资产规模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并购溢价与并购短期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吸收合并、商誉和业绩承诺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会显著提升并购短期市场绩效,同时资本市场也存在着并购消息提前泄露的问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有追高情绪,吸收合并类并购重组的并购溢价更能促进并购短期市场绩效提升;在经历了2015年A股市场异常波动后,市场回归理性,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高溢价并购无法再显著提升并购短期市场绩效。本文结论丰富了并购溢价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为规范并购交易定价和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持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企业并购重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形成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资产重组,可以让企业强强联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核心问题,是交易双方能否在交易资产定价上达成一致,这是市场各方关注的重点,我国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采用了业绩补偿制度,作为对交易定价公平性的一种法律约束。业绩补偿制度,是指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交易对方对标的资产的未来经营业绩作出承诺,在业绩目标未达到时对收购方进行补偿。本文将结合A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探讨业绩补偿的作用以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市场化定价方法的使用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并购商誉对企业资产误定价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并购商誉与资产误定价显著正相关,相比并购商誉中的合理商誉部分,超额商誉与资产误定价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后期商誉减值会以加剧股价低估的形式推动资产误定价;机制检验表明,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情绪是并购商誉影响资产误定价的中介机制;调节效应表明,并购商誉与资产误定价正相关关系在非"四大"、分析师关注低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分组中更加显著,进而论证了外部审计、分析师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具有积极的治理效应.本文在丰富并购商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对降低资产误定价进而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傅璇 《国际融资》2005,(11):42-45
并购支付结构的合理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对该并购行为的财富效应与成功概率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于主并公司还是目标公司而言,支付工具的选择及其支付组合不同工具比重的安排,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并购交易的增值目标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但是,给基于不同交易主体的不同利益基点,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在支付结构设计的目标上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并购重组交易中资产评估结果为交易定价提供了价值参考,而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资产评估机构选择差异的影响。文章以2011—2021年聘请资产评估机构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探究了上市公司关联并购中的资产评估机构选择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关联并购更倾向于聘请低声誉的资产评估机构,并且相对于聘请高声誉的资产评估机构,聘请低声誉资产评估机构时的标的资产异常评估增值率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越低、基金持股比例越高、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越不理想,关联并购中越倾向于选择低声誉的评估机构,并且与聘请高声誉的资产评估机构相比,标的资产交易定价与评估值的偏差越大、企业并购后两年和后三年的价值也越低。据此本文提出加强并购关联交易审核、加大投机行为惩戒力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