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为己之学     
己包括身体与精神。为己之学,就是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明。健康问题,就是生理平衡。重点在于不懒不贪,解决动静结合和适当消费,主要包括饮食平衡。精神文明,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主要要消除各种心理失衡的因素。这包括浮躁情绪、思想偏狭以及做自己知道是错的事。提倡多做正义的好事,可以使自己的心理最平衡、也更健康。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富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德治”思想既有对古代“德治”思想的承继,同时又根据时势的变迁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他在选拔和启用人才时,动态考察人之德操,重视“自律”、“慎独”作用的发挥及“以德治军”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虽因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倚重,又因功能的相近而互补互动.本文通过对法治实质的分析,界定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治的本质区别,提出现代德治最突出的标志在于坚持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德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以法治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法与道德特点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法治与德治的优劣,得出法治才是根本的治国方略的结论。在治国的层面上,道德可以通过法律化的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但绝不能将以德治国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传统德治思想相混淆,两者的主体、实现方式以及基本价值取向根本不同.必须明辨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真正理解、把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否则,将背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代德治与法治的思想入手,分析了古代学者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认识,导出现代德治与法治观念,提出了自己对现代社会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法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学派 ,两者管理理念相去甚远 ,行政方式大同小异 ,人事政策诸多一致。在漫长历史演变和社会管理实践中 ,不仅呈现互补性 ,且相互渗透及融合。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法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学派,两者管理理念相去甚远,行政方式大同小异,人事政策诸多一致。在漫长历史演变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不仅呈现互补性,且相互渗透及融合。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而且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党治国,重德轻法、重法轻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法治与德治并重的新理念,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重大提升.作者结合自身技术监督工作的实践,谈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治、人治一起被视为儒家法律传统的三个基本特征。德治思想对于当代的法治建设,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何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而又不陷入传统的窠臼,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考验着人们的胆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思想史和政治实践历史中,道德对法治的支持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中西政治实 践中道德的地位具有明显差异,但道德支持贯穿于人类政治实践始终;道德的支持方式对于各自的时代与国情来说 既是合理的又是合适的;道德的支持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全新课题。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加强对执政党和政权机关公职人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为的道德规范与调节是"以德治国"的关键,而道德调节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则是"以德治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体地位,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显著特色。当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诸方面的和谐内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和谐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既可以丰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还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模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舒尔茨1960年创建了人力资本理论,但人力资本理论没有论述品德是不是一种人力资本。根据品德的特性及资本的定义,论证了品德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品德人力资本性的界定和建立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国民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认识和处理好“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把两者结合起来 ,一方面把法治目标内化为道德自觉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外在手段来推行德治。要认识和处理好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以思想建设为基础 ,坚持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同时防止以思想建设代替道德建设 ,努力掌握道德建设自身的规律。要认识和处理好党德、政德和民德的关系 ,以党德为根本 ,以政德为关键 ,以民德为基础 ,辩证地推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文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认为有形的法治建设已取得明显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基本保证了社会发展各方面“有法可依”,但无形的法治机制推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继而提出当前中国社会需要良法之治,既要有良法,又要有忠于法律、熟悉法律的执法队伍,还要有严明的违法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研究是近年来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当表现为其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和必须依赖性;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规范基础和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历史上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内容,道德素养是法律执行的前提,道德教育是法律实施的基础.因此,应该从立法、司法、守法各个层面逐步构建法治社会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