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速递     
《致富之友》2010,(8):26-29
北京金石:"五车八斗"的叙述青年艺术家金石在国内的首个展览"五车八斗"于7月31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出生于1976年的金石擅长于驾驭陈旧材料组织作品,以此力图表现材料和艺术品自身内部微弱的平衡。与他获得2009年西班牙摄影节节外最佳展览奖和798艺术节青年展特等奖的一系列作品一样,"五车八斗"也沿用了这一贯的独特叙述方式,金石利用了整个展示空间营造出了一种介于图书馆和废旧图书收容站之间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现在如果是刚入行要去购买或者投资当代艺术的作品时,通常我们会选择购买曾梵志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国际市场,同时他的作品也最禁得起金融危机的考验。这样的艺术家,除了令人纳闷他作品各个题材与尺寸的市场表现之外,曾梵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作品是什么样子,未来将会是怎么样,也是在投资之外我们要去关心的。近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的是曾梵志筹备两年的《2010曾梵志》个展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很完整地认识曾梵志作品面貌,这里有曾梵志长达10米视觉张力十足的宽幅油画作品,还有曾梵志为此展览而作的第一次公开亮相的雕塑与彩色玻璃窗画。  相似文献   

3.
引子文/黄专"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是王广义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型个展。它展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以综合材料形式创作的所有重要作品。展览以历史为线索,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危机预感"展示艺术家在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危机体验;第二单元"体制研究"是对中西两种文化中权力体制的批判性观察;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将中国内部复杂的现实政治问题转换成一系列视觉表达;第四单元"冷战美学"是艺术家为世界新历史提供的一种视觉预言。  相似文献   

4.
在王宁德的作品看似有一个可以清理出来的原初文本,一方面好象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记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作品中对记忆描述的明显虚构性质,隐藏了自己在叙述中的被建构性,使得叙述脱离了自己的面对,呈现出开放的一面,也陡然增加了语言的凝重感。王宁德由于重视个人音调而拒绝了摄影的表现点,看他的作品,好象有一种明显的叙事感。他在叙述中有着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王音说,他知道他的绘画一直被当作一种失败的经验。因为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感受力是在一种激烈的社会情绪中被培育成的,而王音在当代艺术表现得最激进的时候,放弃了自己时代所尊崇的常规,重温被新潮所抛弃的中国早期现代画家的努力。在这个看似保守的坐标中他看到了一种精神高度,因此在他所处的这个时代,他的绘画是难以被描述的。他的作品在展览上出现时,多数时候会显得藏锋敛态,甚至有些落寞,尤其是在苏珊·桑塔格所描述的这个"崇敬艺术而弃绝艺术观念"的风尚中。因为同样的原因,他的经验也从未被真正忽视过。在他最近的一次个展上,主办者伊比利亚艺术中心提示观众注意,王音的绘画道路"在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实面临重新评价的时刻"显示出的价值。而这条道路开始于20年前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6.
推介词     
塞格尔对所谓的视觉艺术的艺术实践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作品力图否定物质对象。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现在探讨的纸上美术馆将在表现方式上略有不同。塞格尔对美术馆的功用富有兴趣,如何治理社会已经成为他实践的核心思想。通过在机构框架内展示他的作品,他给展馆设置中已然存在的结构和进程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他坚信展览作为一种展示的形式能够使个体对他构建的情境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7.
很多艺术家在油画上的色彩并不是自然物体的真实色彩,而是根据作品主体与画面内容进行的一种色彩再造,可以说这是一种色彩运用上的力量,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创作中的情感表达,通过这种色彩上的情感诉求,使作品更具精神内涵与视觉冲击,是我们今天研究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的主要价值,对于我国未来的油画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肌理在油画创作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甚至到现代,肌理从来不被艺术家抛弃。艺术家通过在油画中对肌理的制作运用,创作出独特而又具有视觉美感的作品。肌理在审美中存在其特殊的表现符号,并且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9.
成都     
物之屏ObstructiOn展期:2009年7月28日至9月30日展出地点:千高原艺术空间(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艺术总监:刘杰策展人:鲍栋艺术家:陈秋林、关音夫、肖雄、余极、张慧一直以来,艺术的本体论在中国始终未被人们关注,甚至提及,当代艺术批评及艺术史的实践都在试图绕开这一无法被绕开的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关键领域的存在。这表现为,一方面是对作品所涉的社会及心理内容的描述和归纳僭越了对艺术活动及作品本身的感知与分析,另一方面,是把作品匆匆还原为社会态度或政治观点。我们的关键词不是"反映"与"表现",就是"批判"或"表达",总之,不是一种贫乏的现实主义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浮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0.
广告,是一种思维力量,是一种视觉传达,更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人类视觉的真正享受。从制作的角度来讲,神形兼备才可称为一则优秀的影视广告作品,才会吸引受众的眼光。  相似文献   

11.
在刘光光的绘画作品中,卡通元素从狂热的市场符号塑造变化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欲说还休的情感诉求,这也正是他的绘画动人之处。刘光光的绘画中没有包含直观视觉上的卡通造型,却透出一股动人心魄卡通气质,这是一种极具个体性的艺术语言,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累积的个人气质与绘画语言融为一体后自然流露。在观看了大量的造型或甜美或怪诞的卡通  相似文献   

12.
曾经空时与王远铮聊他自己的作品,发现画家似乎都在自己的作品面前显得木纳拙于表达,谈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就索性聊聊生活。得知他与许多大画家的成长经历很相似,从小就开始表现出一种对涂抹的兴趣,进而逐渐的入理学习,先是国画、进而版画、然后就是油画素描之类,上了初高中开始高考的那套训练,直至顺利进入大学,勤学苦练之  相似文献   

13.
双重的迷恋     
古典/现代肖像、静物、风景,一种古典画家的定义,如今被刘野用来诠释他自己。这次题为迷恋的个人展览,汇集了他近期创作的九件作品,其中有三件延续着他的女性肖像主题,三件描绘静物,两件表现风景,再加上那件可以视为其自画像的米菲(《我是一位画家》),俨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典小读本。  相似文献   

14.
吴鸿 《致富之友》2009,(9):66-67
郑路的作品从造型美学上而言,是对于这种传统雕塑体块量感的消解。他的这一动机来自于他早期对于中国传统书法条屏的材料性转换。金属板材经过字形镂空处理之后,材料的自然属性所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改变了,沉重的钢板变得轻盈剔透起来。此后,进一步的发展便是,他再将这种被消解了的"负形"构成了另一种"实体"。那么,这种"实体"带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何春寰 《致富之友》2010,(12):68-71
这些年来,无疑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已经从纯粹是一群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快速发展到不但有评论人、策展人及收藏者,并且深化影响到群众已经把去画廊看艺术展览纳入日常休闲生活的选项之一。虽然如此,群众也养成了一种依靠作品的呈现(或反讽)来理解创作者所要传达大至民族社会现象、小至个别生命情怀的习惯。这使得一大部分观众将艺术创作的活动理解成为是由"创作者"和"作品"二个阶段组成的单向理解过程。其实,欣赏者的个人心理、知识结构,群体的文化水平、社会历史环境都影响着整个艺术创作历程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欣赏者的参与及诠释的主权。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连结,所带动的多元观点与诠释方式,才算是艺术创作历程的完整达成。李超此次个人首展所展出的作品,创作时间横跨了2007至2010年之间,大多是以三联作的形式呈现。其中,《卧轨》、《剪烟》、《一堵绿墙》、《葬鹤》、《阳光分解式》、《百年大计》等作品来源于他自己摄影作品的实验;《取云》、《庐舍那》、《悟空》、《梅医生的世界观》等画作则是完全舍弃照片的构图依据,改以心象自主发想而成。不过,所有作品的共通之处就在画面所呈现同一时空下的事件或活动,因视角变化所引起的讯息错置,或是不完全、不合逻辑的线索差异,企图引发观者产生困惑且进一步进行视觉与思考求证;也是对于「真相」存在所依赖的观点与辨识条件的一种怀疑主义式调侃或自省,进而导致观者产生截然不同解读的历程。所以,在李超作品的画面中往往重复出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氛围,却又在三联作的形式、绘画语汇以及定与静的画面中,暗示着前一秒与后一刻"动态"状态的可能性,并赋予观者"多重、多向"的观看抉择权。  相似文献   

16.
梁超 《致富之友》2010,(8):70-72
一、从很久以前开始,金石就在作品中关注一种残旧、混乱风貌的自我叙述能力,在他看来,这种叙述能力仿佛是生生不已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他很快就陷入了这种陈旧的叙述的迷宫之中,他正在靠近迷宫的最中心。若干年前,金石的作品《1/2生活》尚处在忐忑不安(但却坚定不移)的构思和营造的过程中,前途看似峰回路转,但事实证明,这件作品(《1/2生活》)乃至后面的一系列作品陈旧而喋喋不休的叙述风格获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局限于敏锐、有良心的艺术家人群内部的成功,这乃是一种小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郑波 《致富之友》2011,(6):31-34
《革命》是高世强在2007年夏天拍摄的,由逍遥和高世强编剧。作品有很多方面,我在这里讨论的只是作品中出现的各种看:谁看,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看是一种生理功能,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我在这里关注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看。1《革命》这部作品包括戏剧和访谈两个部分。戏剧的部分长42分钟。里面有九个人物:王,他的两个走狗,以及六个贱民。戏剧部分的情节梗概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楼上世界"的地方。王通过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的秩序。在这个秩序里,劳动的权利只属于王和他的走狗。贱民被迫要大吃大喝、不停的做爱、到宫中让王给他们洗脚。贱民们痛苦不堪,于是出现了革命党,他们提出要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北京"第三方——三位一体之展"展期:2010年11月11日—2011年1月24日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馆策展人:毕月承办机构:站台中国暨BAO工作室本次名为"第三方"的展览,将三个既独立又具有连贯性的作品以循序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展览的每一部分将大致展出二十天,这个好似"三位一体"的展览希望表现的是每个阶段之间在概念上和主题上的一种关联性,一种内在的连环反应,而每一部分的架构都是由先前作品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世人眼里,艺术家虽有千般怪癖,却总有一种是为人尊敬的,那就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坚持和爱护。导演可以坐在工作椅上喊三百次"NG"折磨他的演员,而后者不管名气多大,片酬多高,都只能在事后以克服自我和完成作品的骄傲向媒体哭诉,可以得到的是同情,不敢奢望的是  相似文献   

2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5月版这或许是一个常识:艺术作品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人们不应该只将一种单独的意义——比如说,作者赋予给作品的意义——限定在艺术作品之中。如果人们相信艺术作品只有一种意义,这样的作品很快就会被这唯一的意义所牢牢地束缚住,最终,它导致作品本身的僵化和死亡。一个观看者只要认定自己掌握一部作品的唯一真理,无论他对这部作品评价多高,他最终也将扼杀这个作品。对于一个作品而言,它期待着源源不断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