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我国从2016年起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从跨境资本流视角下实证研究宏观审慎工具实施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我国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实施不仅能显著降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显著降低微观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二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我国银行间风险溢出影响受融资流动性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三是跨境资本宏观审慎工具综合实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溢出效应影响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银行间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越来越重视对宏观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宏观金融分析框架。本文对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中经济与金融周期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包容性、宏观审慎政策与监管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既总结了宏观金融分析框架中主要关注或研究的问题,又梳理了主要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涵盖了IMF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IMF宏观金融分析框架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创新发展,金融机构间资产负债链条日趋复杂。现代金融体系已不再是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机构,而是相互链接的金融网络。从金融网络的视角分析金融机构间的联动性以及风险传染,已成为近十年来金融风险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和热点。本文从金融网络风险传染机制、金融网络结构特征、金融网络形成和最优网络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国际上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金融网络既分散了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也通过创造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通道而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由资产负债表所构成的金融网络是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途径,网络强度和形态共同决定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讨论了各类模型所表现的网络结构特征、风险传染机制、度量方法,以及不同模型间的联系与分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预期的理论发展方向,包括通过实证来进一步厘清风险传染机制、统一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以及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信息。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讨论虽然非常丰富,但对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的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对金融稳定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对宏观审慎监管需要披露信息的原因、披露工具、披露对象以及披露情景的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的国际实践进行总结。在对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发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发布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对外汇市场的波动率的影响不具有经济上的显著性;同时,金融稳定报告的发布能够显著地降低银行间市场加权平均利率的波动率。  相似文献   

5.
李妍 《金融研究》2009,(8):52-60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6.
朱红  臧晓伟 《新金融》2020,(1):59-64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对比和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的政策工具及其实施效果,并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现状和关键问题,进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需将房地产金融全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工具箱、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并协调多项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梅声洪  梁涛 《新金融》2016,(4):33-37
次贷危机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关注程度,人们开始反思只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忽视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控制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以及预警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健全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2000年至2013年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状况的调研数据,结合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全球流动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各个国家的信贷失衡水平;全球流动性不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在开放条件下有效地控制信贷供给,因此金融开放不会对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视角,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及金融特征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财政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金融稳定能力,而更加灵活的长期响应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调控效果;(2)财政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控制资产价格方面具有互补作用,在政策设计和使用时要注意风险来源和协调配合;(3)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限制了财政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操作空间.研究认为,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财政政策应增强灵活性、规则性、协调性,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总结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国中央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天然优势出发,对我国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了逻辑判断。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有效性纳入全球金融周期框架分析,引入全球金融周期指数,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变量进行赋值,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1990-2020年宏观审慎政策运用较为频繁的典型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加入全球金融周期因素前后的参数估计进行了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有效的,但全球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效果产生影响,降低了政策工具有效性。各国在实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全球金融周期波动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目前,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展开了广泛探讨,各国监管当局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本文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三个重要核心部分,即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政策治理范围和操作工具,进而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央银行履职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两者必须协调使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要作用,确保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致性,避免监管摩擦和监管真空.在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中,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和监管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和支付体系的法定职权,从而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必然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对仅仅依靠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宏观审慎管理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银行在保持金融稳定中的优势,及其对宏观审慎分析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与宏观审慎管理其他部门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主流社会充分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宏观审慎管理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监管模式。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并梳理总结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国际经验,论述了我国在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方面所做的探索,包括完善宏观审慎指标体系、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建立逆周期宏观审慎调控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民银行某分行为例,总结了在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主要手段和做法:一是通过合意贷款调控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和结构,以落实信贷总量调控政策、推动区域信贷结构优化和融资结构改善;二是利用MPA加强对区域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管理;三是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与评估工作,四是贯彻落实《存款保险条例》各项工作,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最后,从基层央行视角,分析了当前履行金融稳定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监管部门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但针对宏观审慎沟通区域效果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直接从监管部门官方网站获取沟通语料,结合监管部门领导沟通倾向,运用监督学习的方法构建宏观审慎沟通指数,基于Bersvendsen&Ditzen (2021)模型实证分析2009年第二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宏观审慎沟通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沟通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具有区域非对称性,且对区域内金融周期波动逆周期调节作用有限。只有当区域自身处于萧条时,宏观审慎沟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才显著发挥作用,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较为明显,说明宏观审慎沟通主要通过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进行逆周期调节,达到熨平整体金融风险的目的。为更精准防范区域金融风险,需在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上逐步推行中观审慎监管,提高政策调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国逐步将宏观审慎监管应用到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实践,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在监管工具有效性维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应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大多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政策协调有效性维度,通过简化的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模拟分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等多种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政策决策和协调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2008年后的各个阶段分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抵消"或"政策超调"。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衡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本文提出了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选取安徽省7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评估数据,检验评估体系的评估效果.结果 表明,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业务结构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风险传播渠道随之扩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为此,基于尾部风险相依性测算的视角,本文采用时变SJC-copula模型对金融机构间的尾部风险结构进行建模,以分析其非对称性、时变性等复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阈值法构建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尾部风险相依性阈值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对我国金融系统中各机构风险传播的途径以及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呈上升趋势,银行和证券机构的风险主要在其部门内部传播,而保险和信托机构的风险则有跨部门传播的趋势。本文还发现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明显增加,考虑到2015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本文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该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提供相应的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