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临国际市场的优势,大力引进利用外资,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复关”的临近,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逐渐消失,有关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出现了不确定性,议论中既有要求再造经济特区政策优势的呼声,又有经济特区将不再“特”的断言。 笔者认为,经济特区的未来作用和出路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经济特区的原有规范与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新约束之间的冲突。为此,经济特区需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规范自己,选择适合新形势和自身特点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进一步总结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深入探讨如何“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市委市政府和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9月12~14日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就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特区要靠深化改革坚持“特”下去──中国经济特区2000年发展战略研讨会[编者按]中国的经济特区已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阶段,人们都在探索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走向。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特区将如何继续扮演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的角色,已引起...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经济特区的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众所周知,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长期与世界经济隔绝、国门刚刚打开的时候,经济特区作为对外窗口,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境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组织形式、乃至资本,通过这一窗口流入我国,使我国的市场取向化改革有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系;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产品、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实际进度,也以此为桥梁得以让世界了解;可以说,20年来,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标志和成果之一,其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机体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一个真实反映。不仅如此,经济特区还作为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存在:从一开始创立,经济特区就被赋予较多的政策自主权力、特殊优惠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任务。如一些论者总结的,在特区的发展过程中,“趟过一片旧体制的“雷区”,冲破了许多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6,(141):1-9
自2005年7月立法以来,俄罗斯采取了多种新举措和新模式建设经济特区,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基础设施、按特区类型设定产业或技术导向、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中央垂直监管等。估计俄经济特区对我国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十年,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广东学术界为探讨、研究特区建设和发展而举办的第四次大型的集体研讨的学术活动——“经济特区创办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已历时四天,经过与会代表的努力,已基本上完成了大会本身规定的任务,即将结束。我受会议领导小组的委托,向大会作一“小结”发言。昨天晚上,会议领导小组举行会议,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是开得好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次研讨会是在全国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经济状况逐步好转,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本着“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宗旨,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同时探讨了特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特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特区十年建设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面对着新的环境、新的矛盾,只要特区建设者们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7.
钟坚 《特区经济》1997,(1):9-12
<正> 我国经济特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从现实出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和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顺应和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叫法。然而,经济特区的问世,却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成为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首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它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除大洋洲外,亚、非、欧都各有1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准工业化国家,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都辟有经济特区。再次,经济特区已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无论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兴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史上还属“小字辈”,它与最早出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一类经济性特区相比,设区时间相差七个多世纪;与第一代出口加工区的诞生时间相比,迟了20年以上;与一些综合性特区的问世相比,也迟了十多  相似文献   

8.
杜强 《特区经济》1994,(7):32-34
<正>经济特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它适应了世界各国经济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并构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16年来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迈入90年代这个跨时代、跨世纪的时刻,国内却出现了对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使命的模糊认识,其基本论调为“特区优势丧失论”.显然,这种论调狭义理解了特区优势,把特区优势等同于特区优惠政策.如果不  相似文献   

9.
罗木生 《特区经济》1994,(10):17-18,21
<正> 广东改革开放15年,同时也是经济特区诞生和成长的15年.15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充分显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广东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回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及其对广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对我们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79经济特区     
《中国报道》2008,(12):54-54
如果说经济特区火起来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但经济特区的理念的提出,却是在1979年。就在那一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