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德旭 《经济管理》2002,(14):75-7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方债券这一目前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的债券市场品种,必然也会再次出现在我国的债券市场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发债主体的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发债需求和冲动,市场也有着较强的需求或随能力,同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发行“准地方债券”的实践,而且地方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再加上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资借鉴,所以重新开放我国地方债券市场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1989,(4)
<正> 人民银行总行对加强储蓄管理发出通知储蓄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整顿储蓄秩序,保护国家和储户利益,人民银行总行最近发出通知,具体内容是: 1.从去年第四季度兴起的摸奖储蓄形式已搞了  相似文献   

3.
债券市场生机勃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喜 《经济世界》2001,(11):41-43
随着我国加入 WTO步伐的加快及国家已经和即将出台鼓励企业债券发行的相关政策,我国债券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债券市场即将迎来生机勃发的新局面。企业债券将成新热点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从1987年起已有十多年发展历史。1991年、1992年曾一度出现过“债券热”,1993年、1994年陷于低谷,从 1995年开始有所回升,1998年以后有所发展。但与火爆的国债发行和股票交易相比,企业债券市场则显得有些寂寞。2000年,我国发行国债488亿元,股票融资1400亿元,而企业债券却只发行了 100多…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债券市场的波动性,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涵义,进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测度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债券市场的波动性主要是通过市价的波动体现出来,由于债券尤其是国债的市价波动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可以说利率是影响国债市场价格的第一要素,所以对债券市场波动性的第一层次理解便是债券市价随着市场利率变动而波动的特征。为了测度这一层面意义上的债券市场波动性,债券研究理论与对发达市场的经验分析主要运用基点价格值、收益率变动价格值、久期与凸性等概念与相应指标。其中,基点价格值与收益率变动价格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利率平价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影响中资企业离岸在岸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对2010年以来投资级中资企业美元债与境内高等级信用债的计量分析发现,由于资本管制,长期以来抵补利率平价并不适用于中国。伴随着“债券通”之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度的提升,自2017年年中以来,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即使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未改变上述关系。汇率成本是影响离岸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套息交易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本文针对投资级城投债、房地产债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和融资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境内外相关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成立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系统性推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提供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从外部经济波动的视角,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我国短期利率水平的决定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包含外部经济波动因素的泰勒规则比传统泰勒规则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动;美国、欧盟产出波动显著影响我国短期利率水平,因此,我国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突破美元霸权束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债券市场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6月组建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构成了中国债券的基本特征。因此,要理解中国的债券市场,有必要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为案例基础,考察中国债券市场的整个制度变迁过程。这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的债券市场为什么首先是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第二,从交易所债券市场为主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的制度变迁为什么会发生,而且建立场外债券市场的推动者为什么是中央银行?第三,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 春节过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债券市场出现了一波较大的行情。对于这波行情的性质,我们的看法是结构性变动:领涨的主力品种是企业债券,除此之外,金融债券与国债的利差有所缩小,而随后几个交易周,浮动利率债券的收益率也开始大幅下降。中短期国债的收益率虽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成交量一度放大,显示出有增量资金进入的迹象。本报告将对债券市场结构性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另外,在结构性变动后,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投资人对其未来走向普遍感到困惑,同时,一季度包括物价上升、储蓄存款大量增加、货币政策变动在内的各种新的变化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后市究竟应该如何操作,也将因此而成为本报告讨论的重点内容。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变动及其原因之所以将本轮行情界定为结构性变动,主要是因为只有企业债、金融债和浮动利率债券收益率出现了较大下降,其变化另有原因;而构成整个债市基准的固定  相似文献   

10.
1.设立债券基金,打通非金融企业和个人进入场外债券市场的通道。在现阶段,设立债券基金是将个人投资转化为机构投资的较好方式。而由于债券基金所具有的较高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企业也可主要通过债券基金的渠道来间接进入场外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1.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由于股市和汇市没有对外开放,不给国际游资可乘之机,因此躲过了这一场灾难。但是应当借鉴危机发生国的经验教训,看到我国银行体系暗含的许多严重问题。同时,困难重重的国有企业改革举步为艰。由于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银行继续向国有企业投放大显贷款。而这些贷款绝大部分被国有企业用来弥补亏损,而非用于经营用途。面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将论述发展债券市场对于银行、企业以及整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将探讨开放债券市场的可能性以及开放债券市场对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催化作用。一、支持国…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报告指出,要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尤其是债券融资.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于成熟资本市场而言较为落后,预计今后债券市场将会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的成交量结构、存量结构,发行量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建立市政债券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现象和非均衡性。我国债券市场必须转型,即:将分割的债券市场转变为统一的债券市场,将非均衡的债券市场转变为均衡的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5.
16.
债券市场的机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融资市场现状出发、结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相关的金融理论,分析了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市场信用体系不够完备、投资者在维权方面的弱势地位。针对债券投资中投资者的高度分散性、高度流通性的特点,提出通过金融创新——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债权人代言人,执行维权、合约管理等权利,弥补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在信用体系管理上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市场现状,认为在债券市场中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想法具有现实可行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罗林 《经济导刊》2003,(9):70-71
交易所债券市场经过2003年4月初的调整后,于4月中旬起持续上涨,特别是5月12日以来涨幅较大。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交易所债券市场将经历调整,待市场收益率上升之后继续温和上涨。 债券市场突破性发展 最近中国参加亚洲债券基金表明,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是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政策。亚洲债券基金是由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各经济体从其官方储备中出资建立的一个共同基金,它将投资于成员国(除日本、澳大利亚和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及国家鼓励企业债券发行的相关政策,我国债券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即将迎来生机勃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宁璟 《经济论坛》2006,(2):116-118
投资者是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如果没有投资者的参与,债券市场就无从形成和运转。因此,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24%,相比较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是不能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的保护。具体表现为:一、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债券流动性差,市场参与者单一中国债券市场的债券种类不多、品种不丰富,尤其是公司债券的发展严重滞后。在国外,既有国家信用等级的优…  相似文献   

20.
美国债券市场的过分流动性对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债券市场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不管是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甚至垃圾债券都具有很高的流动陛。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层层包装的“有毒垃圾”(次贷衍生产品)。因为,美国国内外机构大量地争相持有,使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救市、欧洲救市、亚洲救市、中国救市,尽管如此,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似乎难于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