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自负攀比心理、徘徊观望心理、盲从犹豫心理、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此,高校应指导大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中,面向市场,调整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试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追求刚柔相济,讲究内外兼修,具有强健身心和教育的作用。把武术文化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注重修养,完善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气质。从而培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陈亚玲 《发展》2008,(1):109-109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大成熟。当他们跨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南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而引发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是服从志愿进入该专业学习,因此不喜欢所学专业;有的学生学习方式还是中学的一套,不适应大学的课堂教育;  相似文献   

4.
孙培忠 《魅力中国》2014,(22):230-23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在人的多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是其它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把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培养学习心理素质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创业能力要求下的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结构由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和学习策略构成。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培养与就业创业能力的关系: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培养是就业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就业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和目标。在就业创业能力要求下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培养对策:学习心理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习心理素质培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学习心理素质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学习心理素质培养与社团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准,一些中职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致使中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羞怯、孤僻等负面l心理,不敢与人充满自信地平等交往。影响他们在职业生活中获得成功与个人幸福。中职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从中职教育的根本特点出发,一是通过案例教学,为中职生提供积极心理教育的历史典范;二是中职教师应该做一个心理积极、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人,为中职生提供积极心理教育的现实榜样;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使中职生在职业能力的精益求精过程中不断地战胜自卑,树立自信。四指导中职生成功就业或创业,使他们在积累积极心理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内心的成功感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的本质作用不再是单一的增强学生体质,而要更注重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体验体育的乐趣,发展个性,使体育生活化。该文试从高校体育的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培培 《魅力中国》2010,(11):207-207
人的心理素质,会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小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各种素质的发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调节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多元化的用人要求,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形势更加复杂,外在客体的变化制衡着内在主体的发展。特别对初入大学生来说,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更在心理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大学新生的心理转变,分析了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文章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提出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地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刘萍 《魅力中国》2014,(26):369-369
高职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教育学生所要求达到目的的契合性使两者的融合有最终指向的归一性--都是为了培养人格完善的优秀大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融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在前期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证调查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力心理教育展开具体调查,对首批创业班大学生进行教育实验,采用问卷法对实验前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成就动机、创业应对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接受创业心理教育后,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及创业意志均有显著提高;男生自信、成就动机、合理化等因子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创业心理素质随着创业心理教育的开展得到提高,创业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在逐步缩小.分析结论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以大学生创业个性特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培养,达到增强创业成就动机,从而促进创业行为产生并稳固;要切实开展创业力心理教育是高校践行德育、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可操作化实践模式和有效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既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同时能够在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做出简要分析与阐述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而自我意识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显著相关。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项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高等院校为此纷纷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这一新的教育方式不仅促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随之变化,也要求辅导员自身不断加强对心理辅导的认知、提高自身心理辅导水平。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以有效的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何江 《魅力中国》2014,(23):143-143
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应具备的行动和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把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从社会心理升华为爱国信念;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大力加强民主、法制教育,为培养大学生爱国的情感创造良好环境等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是指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其心理结构和品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心理素质优化需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得以贯彻和实施。结合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文章提出开展心理测查、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开通心理热线、进行网络心育等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它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各种技能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爱心,都有很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洪震 《魅力中国》2011,(18):26-27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带来的人才竞争的日渐激烈,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实效性,那就必须的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完善、技能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的本质作用不再是单一的增强学生体质,而要更注重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他们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体验体育的乐趣,发展个性,使体育生活化。该文试从高校体育的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