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及中国地缘战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相似文献   

2.
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力量对比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该地区的"权力真空"激励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开始探索在印度洋多边机制中如何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环印度洋地区处于从地缘政治快速向地缘经济演变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在不断扩大自己与环印联盟国家的接触与合作,两个国家有可能会相互竞争,特别是将面临在海洋空间、资源、航线、贸易及影响力等方面的竞争。但是,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领域,印度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进入印度洋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印度必须探索如何从中印关系中获取利益,并在中印合作中保证自己的利益。环印联盟这一多边机制的存在,不仅为中印两国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享地缘政治的平台,以确保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尊重彼此的权益,并通过相互合作以及创新发展的共赢策略来实现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3.
彭飞  富宁宁 《海洋经济》2020,10(5):27-39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推进势必伴随着中国权力半径的延伸和承受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的阻碍,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成为影响倡议顺利推进的关键前提。从脆弱性视角出发,界定地缘脆弱性内涵,以敏感性—应对能力作为地缘脆弱性评估框架,基于综合指数法、空间探索性方法和ArcGIS可视化手段,利用GDELT中海量事件数据和沿线国家统计数据,测度2000-2017年"海上丝路"沿线海洋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探索地缘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沿线区域地缘脆弱性波幅较大,不同板块差异显著;空间演变上,脆弱性高的国家数量先升后降,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②三项指数均存在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体现出地缘政治风险高和地缘影响力大的区域在空间上重叠的"悖论"。③地缘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地缘政治风险和地缘影响力;内在驱动力涉及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大,我国企业利益也日渐突破传统地理界限向全球范围进行拓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结构中不可缺少且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在海外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应有和合法权益,涉及到法律、外交、政治等多个方面。政府部门和法律事务所固然可以提供各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述中国西部能源战略通道的区位及构建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通道建设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并提出通道构建形成了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影响了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具有推进国际能源合作的示范作用,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战略定位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能源合作是保障全球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应从战略高度把国际能源合作纳入国际经济合作的大框架中,取得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更大飞跃.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战略定位应紧紧围绕维护中国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在确立中国能源利益的前提下,在进行利益博弈和利益平衡的过程中,尊重各国国家能源主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策略选择应包括多层次的合作对象、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多渠道的合作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8.
唐志军  孙婧 《商周刊》2011,(22):30-32
从国际大背景和全球化大市场上看,伴随着愈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趋势,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在海外上的扩展空间日益险峻,迫切需要像青岛啤酒这样的优秀中国品牌企业杀出重围……  相似文献   

9.
以长沙高校周边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借助制度变迁理论,梳理其1992年以来不同制度变迁阶段及制度环境下的空间演变,探究其内在机理,为实现制度环境建设与空间演化和谐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周边商业空间各方利益主体的多赢和谐局面形成。研究发现,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安排更替促进制度变迁,促使空间利益主体施展行为而使空间变化;空间演变过程反之也促进制度环境的变迁,合理的制度环境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空间的和谐构建和活力创造。  相似文献   

10.
60年一甲,30年一运,中国又将进入一个新的30年。这个时期我们仍然需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等层次设计我们的国际大战略,但从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和发展角度看,我们需要形成“人口优劣势资源供需与外部平衡形成国际经济(科技和产业等)竞争能力一与之相关的国际间贸易和贷币问题国家经济安全…发展道路与民族复兴”这样的分析思路,依此逐步构建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2021,41(6):1-1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印度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印共同周边国家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度"东向战略"的交汇区与重叠区,对中印地缘经济地位提升和中印地缘经济权力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构建地缘经济权力模型,解析中印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周边国家均未出现为中印负向敏感区和负向脆弱区,周边国家对中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国、印度的敏感区和脆弱区整体表现出明显连贯性和持续性,个别年份存在差异。(2)中国与印度对共同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权力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成为周边国家地缘经济的重要辐射源,呈现中心—外围的区域扩散趋势。(3)印度对周边国家地缘经济权力弱于中国。(4)中国与印度对周边地缘环境的构建和选择各有侧重,中国深入影响东南亚、中亚,印度则将南亚视为"自家后花园",以缅甸、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地缘战略区则成为中、印双方地缘经济权力对抗的"前沿阵地"。(5)战略层面上的大国零和博弈,中印双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彼此把对方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假想敌,中国、印度地缘经济权力之争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6)敏感性、脆弱性、地缘经济权力均存在一定的国别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利益实现正日益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海外利益安全风险上升。我们需提升实力,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建设,有效应对、降低和排解海外利益风险。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现象日益加强,国际力量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更深入到国家内部结构.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受此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对外开放经济体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在于国内政治过程,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机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复杂.与日本的关系自安倍晋三执政以来表现为政冷经热,与菲律宾的关系在阿基诺三世执政期间表现为“政冷经热”,与韩国的关系在朴槿惠时期则经历了“政经双热”到“政冷经不热”,与越南的关系不冷不热.中国是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对它们的依赖程度.按照贸易和平论,两国之间的经贸密切往来会带来和平或至少会降低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因素或第三方国家的影响,贸易和平论并非总能成立.在中国与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国家的关系中,各国在侵犯中国的海洋权益时尚未与中国建交,更不存在密切的经贸关系;日本和菲律宾与中国海洋权益关系的紧张既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又受到与美国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国家的关系时,加强经贸往来特别是加强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仍然是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5.
卢兵彦 《新经济》2009,(6):58-6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的崛起已成不争事实。今后的十年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采取什么样的地缘战略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至关重要。东南亚十国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区域,这里具有广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在通道、资源、安全等方面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有人说,这里应该成为中国的后院。后院之说,盖因东南亚无强国,中国应据为势力范围,在此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此外,华人的广泛分布,中国文化在这个地区的优势,历史上的藩属和封贡关系,也决定了中国有可能在此进行战略投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强国林立的周边外交中,南向战略应当成为中国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国内战略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格局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复杂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度日益提高,大国间的地缘经济博弈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南美洲虽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外围地带",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区位和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拓展方向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中美两国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地区。文章从投资与贸易两个维度来刻画地缘经济联系的强弱,探讨2000—2015年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与美国对南美洲的经济依赖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双边均呈现出不均衡的相互依赖。(2)从时空演进上看,相对于美国,中国在南美洲的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强呈现出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南美洲内部呈现南北差异。(3)中美两国在南美洲地缘经济博弈中,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侧重于通过投资的方式与美国进行博弈,并从2010年开始在投资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保持在南美洲已有的贸易地位。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发展战略:政策框架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战略家们以其前瞻性的敏锐眼光,准确地估计国家经济与国际竞争力,判断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了中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惠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近年来,"走出去"多样性的实践愈趋活跃,开始逐渐靠近从"以市场换资金"到"以市场换空间"的战略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正继续由单极化向多极化演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国在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利益博弈中越来越重视"地缘"的作用,积极发起或参与各类多边或区域性政治、军事及经济方面的制度安排。从"北约东扩"到"乌克兰问题",从"东北亚危机"到"南海争端",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难民危机"到英国"脱欧",从WTO谈判陷入僵局到"TTIP"、"TPP"和"亚太自贸区"等等,这一系列地区性事件的发生,既影响着国家或地  相似文献   

20.
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从政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提出了重大需求.民族复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维护我国海洋政治利益;需要从海洋上保障领土主权安全和完整;需要维护海洋通道安全和生态安全,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战略资源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资源接续基地.中国应尽快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