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制造”通过贴牌生产方式承接了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产品旋风式地席卷全球市场。然而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受到强烈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中国制造”正在世界大行其道,迅速取代“日本制造”、“欧美制造”,凭借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傲视全球。然而,兴奋和自豪之余,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国制造”深陷的尴尬困局:产品的附加值低,表面的繁华并未带来实际的繁荣,企业始终在价值链的最低端挣扎;低成本优势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巨大的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自主品牌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各国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案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4.
蔡勇志 《发展研究》2013,(11):61-65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为了促进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欧美发达国家推出了“再工业化政策”.本文分析了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政策内容和实施成效,重点分析了它对中国吸引外资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影响,并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发挥中国大规模制造的优势,提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实现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合理利用“两个市场”,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但是“中国制造”不应该成为“价廉物美”、“品牌缺失”甚至“抄袭之国”的代表。目前,中国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这过程中,产品创新设计与品牌塑造将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凭借自己的低成本优势风靡全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在国际化道路上重新确立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必须走向"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亟待发展自主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国际舆论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不过事实是,单从规模上讲,中国制造的踪迹遍布全球,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还只是依靠劳动力优势做OEM(贴牌生产),中国制造业品牌寥寥无几。品牌缺失、技术含量低下使我们仅仅成为世界“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而远非产品占据垄断地位的“世界工厂”。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  相似文献   

8.
从不久前开幕的“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到刚刚召开的第100届广交会,众多跨国巨头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采购,以享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然而,中国企业却似乎还难以享用跨国采购的饕餮大餐,尚且分享不到全球采购的1%份额……  相似文献   

9.
余江 《新经济》2006,(10):38-39
“中国制造”最终是要面向世界,“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Made in China充斥着世界各国街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在西方企业强烈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冲击波的时候,“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从“中国制造”的繁荣到“中国品牌”之富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制造"的知识产权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在创造外贸奇迹的同时也暴露出“三无”(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无全球营销网络)的软肋。“中国制造”知识产权软肋带来利润之痛、反倾销之痛、环保之痛。“止痛”的良药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变“三无”为“三有”。  相似文献   

11.
解析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复国 《经济问题探索》2004,(8):105-106,113
信息产业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本文提出,发展中国信息产业,要强化国家的战略竞争意图和政府的导向作用,强化“中国制造”意识,培育全球竞争优势,实现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但是近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就世界上对“中国制造”产生质疑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解决“中国制造”危机,拓展国际市场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项兵 《商周刊》2011,(2):15-15
“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以低成本制造为基础的价格竞争,但是,这种参与全球商业竞争的方式已经开始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制造业新的发展格局,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阶段,倒逼企业全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创造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服务,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继续中国制造在全球的新优势,并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2019年,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标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制造业人均指标较低,中国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中国制造业占全国总量份额指标居首位,中国制造业中高科技活动份额指标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指标具有一定优势。2010—2020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制造强国,但增长率最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制造强国。“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继续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工业化强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工业竞争力绩效;推行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稳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路风 《经济导刊》2022,(12):14-20
<正>进入2023年,美国对华科技战愈演愈烈。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技术脱钩,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及其盟友的“去中国化”,中国要发挥在全球第一需求市场的优势,予以反击,在斗争中求合作;与此同时,要尽快集中资源促进集成电路本土产业链的形成;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打造自主制造基地,改变科技龙头企业屡遭封锁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当中国在全球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宣传“中国制造”的强盛时,丹麦人却在全球展示了国家的另一种营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张锐 《经济导刊》2005,(10):28-32
中国企业出击海外市场动机的剖面是色彩斑斓的,但结果却只有一个:“中国制造”正在全球市场进行着见缝插针般的渗透。“中国制造”在大跃进式地挺进海外的过程中,国家也登上了贸易大国的显眼位置。,低廉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但技术尤其是核心的技术供给却是十分有限的,这是中国制造的最大软肋。  相似文献   

19.
尚前名 《商周刊》2013,(3):20-22
前有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后有发展中国家竞相卷进工业化进程。遭遇双重夹击的中国制造业,既有成本优势日渐削弱,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面临四重挑战,中国制造只能“抗兵相加,哀者必胜”。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造技术的进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造战略的研究和开发在日趋激烈的动态市场竞争中,对企业的整体战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制造战略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来看,制造职能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应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管理的手段,是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强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工具.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造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相对国外竞争者来说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加强对制造职能的战略开发,尽快拥有世界级的制造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并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