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经济学的目的是要解释财富和人口在国际和区域从城市到地方的空间分布中存在峰值和谷值的原因,其主要任务是验证导致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向心力和导致区域以及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散的离心力的微观经济基础。交通运输在城市和区域两种空间尺度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它重点研究区际货物流、区域尺度的乘客出行和城市尺度的个人通勤。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关系是当今区域经济学等关注的重点。从研究的视角与范式看,对于经济空间性理论检讨的学科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而从实证研究中可知,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都存在空间差异。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区域经济网络格局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几种重要空间形态。在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是否会趋缓、经济增长机制和模式是否会趋同、多中心的区域格局是否会形成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实现等问题应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城市规模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概念成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亦是现代城市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城市规模结构"理论概念的内涵是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经济圈群概念范畴内的区域生产力空间配置,客观的决定了城市生产力布局演化的高级形态表现为"理想城市规模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实施已经取得的巨大实践成果,证明了我国城市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砥柱"性作用,以多极多圈多带多区为主导空间的"新格局",在"十三五"规划期更加需要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以合理科学的城市规模结构,实现城市推动造极、建圈、联带、组区的巨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的发展规律,推动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优化的主导方向是促使中国加快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构建与完善“多极多圈多带多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新的重大调整中,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需要遵循“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的区域发展规律,以大中小城市为纽带,以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为“顶梁柱”,以现代化城镇为骨架,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展现一体化、融合化、特色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空间panel data模型和空间矩阵的非嵌套检验方法,对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在1990-2006年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从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于空间panel data模型的应用"以及"缺乏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的设定与甄别"的不足.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在1990-1998年间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情况,"产业发展战略向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方向进行调整",是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指出,三大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区域内部条件相似的城市之间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志越 《科学决策》2023,(3):99-114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考量其空间相关性,因此需要深入探析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文章构建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空间外溢性与空间关联性,不论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还是资本与劳动产出对经济增长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资本与劳动集聚的空间载体,其通过资本与劳动的聚集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分空间区域检验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虹吸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其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辐射及空间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西省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地位变化,探讨了城市经济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结构特征,揭示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典型行业在各城市市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①江西省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地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有待进一步增强。②南昌市是带动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萍乡市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凸出。③江西省城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与优化,不同城市的优势行业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升级与粤港高科技领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都会区域的自发扩展——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看成是都会区域中核心城市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分布自发演进的结果。空间经济学表明:大的都市因具有“外在规模经济”,而能吸引更多企业集中在该地投资和生产,导致中心城市地价与成本上升,推动核心都市的部分原有产业活动逐步向“郊区”外移,因为郊区土地的供  相似文献   

9.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空间依赖是广东市域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基础上,构建了空间计量SDM模型,利用广东市域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并以"块状"实现整体快速增长或缓慢增长的特征;2从空间依赖角度看,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3实证分析表明:实物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公路里程数以及贸易开放度均对本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而城市化水平不仅能够显著的促进本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对其邻居区域产生正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11.
核心区和外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关注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的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最新兴起的空间经济学为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本文主要从空间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利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探讨了由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聚集力和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共同作用导致形成核心区和外围区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核心区经济的同时,促进核心区对外围区经济带动作用的途径。最后给出了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及其外围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区域整合发展态势凸显,整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升级。本文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向前推进,延伸至国际区域整合问题的研究中,提出区域社会-空间整合的理论范式,赋予现存区域整合现象以新的理解,并以湄公河次区域为例进行了区域整合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创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趋势,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有加速作用,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特别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本文在国内外"创新创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地区及城乡创业差异"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次和空间集聚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创业差异、集聚效应对各自区域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集聚、创业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圈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群。在这个空间里,由于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明显提高。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和在空间上的压缩,使得大都市圈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回溯1990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基本规划内容可知,“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轴线,结合……第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建设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和沿长江两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无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空间节点,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城市区域的空间运行无疑是研究城市外部空间结构运行规律的一个最佳实证案例,本文旨在对以上海市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经济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的结构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和结构构运及其运行规律和运行机理进行多侧面的经验与理论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产业创新和空间创新.文章从空间创新功能角度入手,分析了其城市空间创新模式的现状、问题及理论框架,认为创意产业区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转换、产业价值链接、空间与经济互动增长和创新网络系统集成等创新模式,其结果是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西部的空间经济特点,阐述了国外开发类似区域的经验。指出了整合西部空间经济是开发西部的重要环节,有选择的发展西部城市经济是西部开发的核心所在,也是提升西部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是聚集经济、聚集负经济还是随机过程在主导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本文利用全局空间统计方法与城市经济数据(1996、2001和2006年)分析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使用城市交通运输量(客运和货运)确定在某些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正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十年里,中国投资、消费和个体就业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城市交通运输格局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核心区的城市比经济边缘区的城市增长快,城市体系总体并没有呈现平行等速增长的现象;这些趋势表明聚集经济是驱动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主要力量,聚集负经济和随机过程的影响比较有限。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布局应该以推动经济核心区的发展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