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建立后勤社会化保障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后勤财务管理方面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它的缺陷与不足:运行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合理配置有限的财务资源;核算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体系职能不健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员业务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新时期的工作;财务部门与服务、经营部门缺乏相互配合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难以体现财务信息的价值。这些问题仍是当前高职院校后勤改革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央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管理改革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研发现,央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还存在改革不彻底、服务效能低、人员素质低、管路模式落后等问题.本文对比国内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认为央行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应该集中管理、统筹推进、加强队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等,使后勤管理服务顺利走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行业的不断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当前,医院所实行的后勤服务系统因存在成本费用较高、管理较困难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加强对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已经显得很有必要了。由于医院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属于一项较复杂的工程,需要认真开展并落实。本文就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管理职能不断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封闭式的机关后勤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相适应,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形式下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试图进一步理顺机关后勤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一、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义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主要服务于本级机构或组织,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内部循环流动,长期的闭环环境已经不能够适应机关职能的转变。只有通过社会化改革才能解决当下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同时,变革后勤服务社会化服务模式,也是顺应国家机构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降低机关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许华芝 《上海会计》2002,(11):67-68
我校作为上海市首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试点。从1999年初迈开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充分兼顾高校后勤的特殊性,才能稳步持久地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向更加规范、健康的道路。一、转换机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1.从体制上看,总务处改制成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后,由原来的行政职能处室转制成具有企业管理性质的后勤服务实体,实现了准企业化改革的第一步。学校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行使代表学校对后勤实业发展中心的管理职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韩秀丽 《投资与合作》2014,(12):241-241
伴随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为了顺应其发展需求,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并保障服务质量成为了相关人员的重要研究工作。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的后勤物业进行社会化改革开始,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与后勤管理几乎都实现了规范性的职能,与此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更多无形的经济效益。那么,本文将主要针对改革中如何推动企业发展和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阐述几点建议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后勤部门逐步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规范分离,组建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实体.  相似文献   

9.
按照银行再造的理论,推进以资源外取为主要内容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商业银行后勤改革的最终的根本目标,但由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仅涉及后勤服务的结构调整,还涉及其机制转换、资源重组、人事制度改革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及其如何把握推进的目标取向,因此,有必要通过理性思考,明确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当前后勤改革的实际所应采取的对策,更好地实现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改革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之后其重点转向发展后勤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校后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韦俊松 《财会学习》2016,(17):180-181
本文利用SWOT法系统分析公立医院服务社会化模式,对该服务模式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对该服务为医院形成的效益和风险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了公立医院后期服务社会化模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正视后勤改革之后潜在一系列的弊端,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化服务提供了优化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社会化改革是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战略选择,同时在近二十余年的改革探索中也在改革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得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任然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问题以及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社会化改革进程极为缓慢,不能满足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的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矛盾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模式,调整现行的后勤管理结构;探索出真正适合我国高校社会化的后勤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徐鹏 《财会学习》2005,(4):56-5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开展几年,各校财务控制模式各异,如甲乙方均衡制、大甲方制、大乙方制等,均取得一定成绩。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面宽,尤其是后勤部门占用学校三分之一资产,在经营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压力下,怎样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学校对后勤财务控制提出一些看法。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控制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航学院是隶属民航总局的一所民航学科门类齐全、将交通运输与航空科技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学院从一九九七年起历经七年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各类生活后勤体系全部与学院剥离.形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达到后勤改革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改革的形势需要,破解当前行政事业后勤服务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难题,后勤单位通过收集学习国家有关后勤服务改革等政策制度,借鉴各企事业机关、高校后勤服务的经验,结合单位实际工作需要,通过建立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达到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打造一支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的后勤服务团队,提高后勤服务综合能力,促进后勤服务发展,增强后勤保障质量,确保机关高效运行的目的.2016年开年之际,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事企分开"改革方案,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为配合上级做好推进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后勤管理工作活力,后勤服务呈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良好局面,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本人主要以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切入点,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模式改进.  相似文献   

16.
胡金荣 《中国外资》2008,(11):70-70
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如何加强后勤物资管理是重要的环节。本文探讨医院后勤物资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途径,提出医院后勤物资管理的方法应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转化,要切实抓好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高效健全的物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而完善医院后勤物资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后勤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最早实行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发展过程。终于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特别是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以下简称意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活动,降低了高校后勤开支,赋予了后勤服务提供者极大的自主经营权限。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下,利用引入招贴广告为高职院校服务,系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海顺 《中国外资》2008,(11):264-265
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加强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正确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云南高校后勤改革从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改革从经济责任制、单项定额承包发展到任务经费综合定额承包,继而提升到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后勤改革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一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如后勤集团、后勤服务公司已独立挂牌经营,进行了“一体两制”或“公司制”的新探索,云南高校后勤改革正朝着社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