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武  江志军 《活力》2012,(18):40-40
一、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时间对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时间.刑事诉讼法第77条只是笼统规定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告知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体现了中国检察制度的显著特色。根据宪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权。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加强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3.
知识窗     
什么是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迁受的物质损失所进行的诉讼。由于这种诉讼是由刑事诉讼派生出来的,是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的,所以称之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分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77条也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造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案中…  相似文献   

4.
韩云 《活力》2012,(16):44-44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条文逾百条,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都有完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妥善解决了司法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提及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特别的价值。不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有效地惩罚犯罪、有力地保障人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晓明  王晓冰 《活力》2011,(17):36-3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相似文献   

6.
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立案监督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专门就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作了法条性的规定,以弥补司法实践中“有案不立”、“以罚代立”等现象的缺陷,希望强化立案监督程序来防止刑事诉讼活动的扩张、滥用而危及公民的正常生活。从而达到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效统一。然而随着刑事立案监督实践的不断发展,该立法的缺陷已逐渐显露出来。不仅表现在监督主体的范围上十分狭窄,就是法条本身单就检察机关的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工作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很大困难。鉴于此,本文拟就法条所列出的相关规定所存在的问题作一基本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贾宪廷 《活力》2006,(6):106-106
一、我国刑诉法是否已确立“疑罪从无”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是否已确立“疑罪从无”原则,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不一致。焦点是如何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和第一百六十二条一款三项的规定。刑诉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一款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一种意见认为上述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已确立了国际上通行的“疑罪从无”原则;一种意见则认为上述我国现行刑诉法的规定,只是吸收了国际上通行的“疑罪从无”的精神,并没有将“疑罪从无”确定为我国刑诉法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受理刑事案件职权范围内的具体分工。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受理刑事案件的所属管辖机关,主要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各级人民法院等相关机关。是按照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关于受理刑事案件的立案以及有关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相似文献   

9.
任长林 《活力》2004,(9):107-107
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种类中,增加了一种证据一视听资料。对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证据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已经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而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明确规定,笔者就视听资料运用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陆春生 《活力》2010,(8):191-191,193
证据是指控犯罪的有利武器。更是检察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法宝。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刑事证据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 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补充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原则以及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以来关注的热点,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的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程序,本文以人民法院对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为视角,挖掘我国当前刑事审判中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并力求寻找到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楠 《活力》2010,(8):208-208,210
一、我国现行刑事法中关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及司法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文规定非法证据效力.仅有的相关几个法条零碎地体现了排除刑事非法证据的诉讼精神。刑诉法第42条规定了证据的七种种类。这表明刑事诉讼活动中运用的证据材料必须能够归属于七种类中的某一种。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案件的审理当中,常看到人民法院的公告栏中,写有对某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告示,为此一些案件当事人和群众有些纳闷,为什么同一类型的案件或不同种类的案件的审理方式有何区别 ?司法人员是否有偏袒或执法不公的行为 ?我们来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刑事诉讼法》第 15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14岁以上不满 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6岁以上不满 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公开审理指人民法院在审…  相似文献   

15.
郭相荣 《活力》2010,(19):38-39
监所检察监督权作为检察机关重要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胡永军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67+234-67,234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中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对于规范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基本原则也是刑事诉讼法立法理念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价值取向出发,通过解读几种典型的基本原则来探析其在诉讼程序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岐岭 《活力》2010,(8):197-197,199
职务犯罪初查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专门职权。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这里所指的审查,即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初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这一条规定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事人——包括乡镇行政机关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不  相似文献   

19.
撤回公诉权是一种诉讼请求权,是公诉权不可分割的一项内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检察机关撤回公诉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撤回公诉只能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有关规定,而这些规定也很不全面、科学.正是由于立法的缺失和司法解释的不完善,导致各地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撤回公诉时做法不统一,影响了公诉权行使的准确性、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对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撤回公诉制度,规范撤回公诉权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简述完善现行撤回公诉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华方君 《活力》2011,(11):27-27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检察工作的检察官。在对举报人所处境地非常同情、对当事检察院所处尴尬局面非常无奈的同时.仔细思索何种原因使这当事双方都处在这尴尬的局面之中,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家法律对举报人和证人的保密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我国举报人和证人权利的法律缺陷 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对证人权利的保护。虽然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法,但也在相关法律中对此作了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肋、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