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林洁迩 《科学投资》2004,(12):66-66
我1995年法律专科毕业后,没有去公检法,也没去律师事务所,而是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一般人都觉得房地产公司收入高,其实我们公司老板是台湾人,那个节俭程度我就不用细说了,他有一句口头禅——“对自己好一点”,怎么样才叫好一点呢?就是午餐不吃“咸菜面”而改吃“大排面”。我就是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了近十年。  相似文献   

2.
徐丽 《科学投资》2005,(4):64-64
老公在电视台做编导,每月有六七千元的固定收入,逢年过节台里还有各种分红、奖金,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工作了5年的他居然没有多少存款。我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单位效益远远不及电视台,每月收入还不到他的一半,工作年限也比他短,可是结婚时我手上的存款都比他多。可见,老公真的像他一些朋友所说的是个时髦的“月光族”。我们结婚时。他东挪西借凑了3万元,加上我的存款4万元和双方父母的“资助”,才勉强凑够了一套新房的首付款。  相似文献   

3.
师母新逝,江老师与以往的刚劲、健谈相比,判若两人,“老来丧妻”的忧伤久久挥之不去。直到2005年开春,我试探着问:“上学期已经宣布了5月份集中上课,怎么办?”。他沉默良久,说“按你的安排办!但是说好了,这是最后一次彻底告别讲坛”。当时我想,这样可以使得他较快恢复状态。我见他又在夜以继日梳理文献,资料卡做了一大摞,言谈中明确讲“2003年时讲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近年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就接着2003年的再讲吧”。但是,月余之后,他一再说“不行,不行,总是找不到感觉,不出思想”。我建议“出去走走,离开一段时间吧”,之后,他去了北京、杭州、深圳、上海,返回西安即开始接着备课。  相似文献   

4.
孙志 《财政监督》2006,(11):77-77
开口就是“我痛心”、“你必须”、“这是闹剧”、“我的很多研究报告得到高层领导批示”的房地产专业教授董藩最近发布了一项名人鉴定技术:如果只提其姓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他肯定是名人了。董氏还现身说法:有人提到董教授,那非我董某人莫属。我想董教授的名气还不算最大的,更牛气者还大有人在,董藩的字号除了姓氏还得加上“教授”标签才可识别,而同是地产界,一提到“小潘”谁都知道是潘石屹这个大房地产商(他自封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号“发展商”)。  相似文献   

5.
“我是黄老亲自培养的第六个博士生。”王广谦记得很清楚:黄达1981年就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但他在1985年才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因为黄老算好了,1978年读  相似文献   

6.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这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带着他“顽固的追问”在他笔下地坛所在的北京离世。  相似文献   

7.
读大学,曾是今年30岁出头的刘波心中的一个梦,但没能变成现实。1987年7月他从农村走进省城武汉,干起了农村青年进城最“传统”的打工项目———在建筑队提灰桶。“提灰桶的经历,磨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也给了我人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我走到今天,提灰桶效应功不可没。”刘波说。刘波爱动脑筋,不甘寂寞。开汽车是年轻人喜欢的“工种”。接下来,他去学开车,先在鄂州市鄂城区政府开车,以后租辆中巴车跑客运,最后调到鄂州市政府驻太原办事处,半年后下岗回家,在城区为一出租车主打工。在开出租车过程中,他经常送人到鄂州…  相似文献   

8.
郭青松站在街口,久久地凝视着局机关大楼。那份眷恋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么深。从财院毕业进机关从事财务工作,眨眼快四十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   明天就要离开机关,退休了。起初,他以为是开玩笑,组织谈话后,才相信是真的。人事科吴科长说有啥要求就提出来,他能答复的就答复,不能答复的请示局领导后答复。明天的欢送会要他准时参加。   “在机关财务岗位上干了一辈子,连颗公家的图钉都没往家中拿,到退休了,我还有啥要求呢?”老郭在大楼对面徘徊了半个小时,回到了机关。手续没办完,还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路过各…  相似文献   

9.
一天,7岁的儿子突然对生老病死的问题关心起来,他问:“妈妈,人为什么会老呢?”我告诉他:“因为人体的器官一年一年使用,时间长了,就会老化。”他歪着头想了想,又问:“人老了有了白头发,是不是就像机器生锈了?”“对呀。”我惊奇他能想到这样的比喻。  相似文献   

10.
大伯曾经在许昌市做过小本生意,如今年迈的他在乡下安度晚年,每次回老家探亲,我都要特意去看望他,大伯总是把我视若上宾,后来方知是因为我在工行谋职的缘故,才对我格外亲切,我便有意识地与大伯聊有关工行的事情,谁知,一提起“工商银行”几个字眼,大伯便来了精神,打开话匣子眉飞色舞,一件件侃来……  相似文献   

11.
國之美     
《中国金融家》2022,(12):52-54
<正>2006年的“世界环境日”,罗红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大楼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展出的作品主要是他在肯尼亚拍摄的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一位分管旅游的肯尼亚官员在看展时对他说:“谢谢你,罗红先生,看了你的作品,我才发现肯尼亚有多美!”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人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国家和我们的星球到底有多美。他笃定梦想:我一定要航拍我的祖国!  相似文献   

12.
柯受良有一首歌叫《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好多年来,美国在世界一直以“大哥”自居,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才发现他已不配做大哥好多年。眼下美国抛出了一个救市方案,它还能挽回“大哥”形象吗?  相似文献   

13.
陈孟生是湖南工商银行湘阴县支行的费用会计。笔者与他共事日久,发现他很有些与众不同——遇事总是“怕”字当头。这其中有很多故事。今年3月上旬的一天早上,我一走进会计股,就发现陈孟生的头发和上衣全都湿了。一问,才知道他在骑车上班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我说:“这是阵雨,你停车避几分种不就可以了?”可他开口回答就是“我怕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湖南地税》2008,(3):62-63
“期颐岁月乐陶然,泼墨吟诗学谪仙;且喜余辉光熠熠,品茶煮酒傍花眠。”正是春花烂漫的好时节,年满101岁的书法老人“北园陵叟”王子恕用他的这首诗实践了他一生的生命历程,而就在他去世前三天,他还在与我谈论近段书法创作规划,他说想为我写一本册页,作为他这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他说这话时,我们就坐在他家房前灿烂的阳光下,而他的两颉也泛着与这春目的光辉一样灿烂的红晕。不想,这竟是我们的永诀!灿烂的“北园”的阳光竟成为我们之间永恒的怀念!  相似文献   

15.
一个身背挎包的中年人来到厦门思明东路76号。他叩开一道木门,彬彬有礼地问:“沈月兰住在这儿吗?”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憔悴的老大娘说:“我就是。”又问:“您认识郑文权吗?”老大娘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焦灼地问:“他在哪里?我想他40年了。”中年人高兴地说:“恭喜您!他从新加坡给您汇钱来了。”老大娘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劲地念叨:“儿啊,可盼着你了。”这个中年人叫王溪成,是厦门中国银行的侨汇派解员。他的到来,使相隔千山万水、离别40余载的母子通了音讯。可是,沈月兰哪里知道,王溪成经过多少周折才找到了她。沈月兰原住东山县,婚后没有生育,收养了出生才72天的郑文权。郑文权13岁那年,生母把他接到新加坡去了。后来沈月兰移居到了厦门。几十年来沈月兰无时不在思念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郑文权,为此不知淌了多少泪水。去年8月,郑文权几经碾转,才通过东山县打听到养母的下落,便匆匆忙忙地汇了  相似文献   

16.
看了交警刘浩同志爱读《中国工会财会》的文章 (刊第 7期 ),感想颇多。   首先,我为《中国工会财会》叫好。她不仅拥有 14万固定订户,还造成了农民喜欢、交警爱读、经理参评、“半拉读者”亦颂的“你爱、我爱、他也爱”的群众学习氛围。   其二,交警刘浩值得我们工会财会干部学习。一是他爱学习的习惯。假如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酒鬼”,决不会在朋友家接电话时,自觉不自觉地翻起《中国工会财会》这本专业性很强的期刊,而且总结出一二三,发表一番评论来。二是他敢于批评的勇气。你听:“如此好的刊物,为啥今天才相见,除了我平…  相似文献   

17.
称谓的故事     
那是一年前的事,我刚上柜不久,网点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客户。进门后他没有急于办理业务,而是对着镜子用手梳理好头发,才走过来。处于职业习惯,我主动打招呼:“老师傅,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听到问话,客户表情一下子变得黯淡起来,伸进口袋的手随之缩了回去,瞪了我一眼,二话没说,转身走了。我心里很纳闷,审视自己的言行,没有错误,怎么就惹恼了他呢!  相似文献   

18.
詹敏 《理财》2007,(6):13-15
他46岁才开始研究经济学,此前曾当过火车司机;他72岁时曾就首都机场高物价写公开信,惊动国家计委,迫使首都机场不得不加强物价监管;他以经济学随笔为刀锋,深刻剖析社会中的重大问题,被人们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更被狂人学者张五常叹服为“在我之上”。“春运不涨价,老百姓和铁道部最后都没有得到好处!”茅于轼出语惊人,“有多少人能看清,通向地狱的道路铺满了鲜花?”  相似文献   

19.
情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由一名惜懂无知的高中生通过严格考核走上了税收岗位。上班第一天,一位个体老板前来税务咨询,我主动且有礼貌地接待了他,结结巴巴的向他宣讲政策。当时我自己也并不太懂税收政策,一番诚心交流后,个体老板满脸笑容的对我说“好,妹子,我相信你,一定按时来交纳税款”。当这位老板走后,我才发现周围的同事都看着我笑,他们说我初来乍到,  相似文献   

20.
阳光心态     
那是很久以前我刚当信贷员没几天的事,一个衣着干净但打着几块补丁的人来找我想贷1000元买头牛,一个老信贷员把我拉到一边说“别贷给他,他爹贷款100元,拖了上十年,去年才还清. 我心中有了数,但又不好说他爹拖欠贷款我就不贷款给他,总得找个理由. 我对“补丁”说要到他家了解下情况,让他第二天在家等着. 第二天我去了,情况比我想象的还糟,三间瓦房,用多根木头在四面顶着才没倒下,一家人穿的衣服没有不打补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