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一新建建筑2009》(LEED-NC 2009)在内容架构、评分方式、指标设计这三个层面的差异,构建了以评价路径为主体的对比体系,并对二者在地域特征、可操作性以及标准导向方面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论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较为契合中国国情,而LEED-NC 2009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较好,并且二者在内在导向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最后基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建筑能效、环境负荷与使用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合完善、注重创新、细分标准三个方面就如何完善绿标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阐释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介绍目前国内外绿色城区发展状况特点,构建绿色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日后建立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最后,对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已上升为基本国策。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绿色生态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纲领和行动指引。基于绿色宏观发展的背景,从理念、目标、技术、标准、示范共五个方面系统的总结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的理论体系建设现状,以北京为案例介绍了典型城市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践中的工作举措,并结合当前实践中的问题对未来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开发出的能源和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要难题.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能源以及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因此,绿色建筑发展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对人们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建筑行业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绿色建筑充分吸纳了节...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故应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受到重点关注,室内空气品质则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消费者会关心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因此什么样的室内空气品质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成为建筑方和使用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安浐灞生态区于2004年9月成立以后,坚持生态立区的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先治理后开发的原则,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将一个生态重灾区变成了环境优美、宜居宜创业的生态新城。浐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区发展基础的经验得到社会的肯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8月7日确认其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本调查报告回顾了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历程,总结经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在未来我国低碳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位:城区的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会提供未来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的技术路径。然而,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单位都面对一个科学验证问题:在审批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方案到底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量?针对建立以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为平台的碳排放评价方法,强调在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内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性,探讨梳理在城区层面评估碳排放量会遇到的技术问题与应对方法。建议把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内的活动量及排放系数的详细类别重新排列,针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手段,把碳排放评估方法按主要政策领域和重要功能划分为9个板块,把城区的空间规划管理作为控制碳排放的平台,建立适合中国绿色生态城区的初步碳排放评价方法。建议的绿色生态城区碳排放评估方法可以应用到现有城区和规划的城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过高的旅游需求和有限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与“高碳”旅游产业现实之间的矛盾;落后的绿色回收物流体系与不良的旅游习惯之间的矛盾.然后,从游客与旅游客体的视角研究了绿色物流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从树立绿色物流观念、政策扶持、进行绿色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15.
绿色产品.绿色标准.绿色壁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掀 起了保护环境的绿色浪潮,在对外贸易中随之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巨大,采用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分析和借鉴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主要的评价模式及其具体的评价体系,并且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现实,分析了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模式以及体系的政策意义。由此,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发展的相关建议,以便客观、科学、有效地进行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