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1985~2010年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效率。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熵值法对我国2009-2018年间285个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冷热点变动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的特点有:全国285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中得分较高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状况不断改善;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所下降.为解释以上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如下假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本质是不同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发生了变化,是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的统一。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是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下的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的统一,经济集聚在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地理区位和政策通过经济集聚间接发挥作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引起区域的经济集聚与扩散现象。促进经济集聚(扩散)发展是一种内涵式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在一体化和经济集聚基础上,加强城市群与发展轴的相互耦合,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拓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探究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现状以及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对提高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测度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状况以及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基于熵权-TOPSIS模型、核密度估计法、重心-SDE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并探究空间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差异且差异在逐渐缩小,空间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并且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资源、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把握主导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为缩小区域差距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前三次科技革命时期,高度依赖国内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主导产业受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国外市场的很大约束,其他主导产业均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空间演变规律。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较长时期的主要聚集区,这一空间格局趋于协调的条件取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0—2012年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将旅游质量纳入旅游产业效率测度体系,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有效地刻画出基于质量产出的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的时空演化过程,并通过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旅游质量对旅游产业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规制旅游质量以提升旅游产业效率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中国未来有必要继续提升旅游质量,以扩大旅游产出和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同时,也应该结合旅游市场供需规律,采取合理途径和措施提升旅游质量,避免因不合理干涉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确保旅游产业效率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城镇化是空间结构的转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景观形态。在城镇建设、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人口及各类经济要素随着城镇化过程,趋向于流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因此,一般而言,城镇分布的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一致的,城镇化的空间分布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新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其空间分布格局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基于2000—2017年中国284个城市新建企业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新建企业呈现“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核心城市群主导、“南强北弱”等特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企业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新建企业总体差距呈现降低趋势,总体和各行业分布曲线均存在右拖尾现象;人均GDP、房价水平、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数量、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均会对新建企业造成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多中心、群网化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优化企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梯度转移,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劳动力质量,增强城市对新建企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在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1978—1987年、1988—2001年、2002—2014年三个阶段;省际差距整体趋于扩大,且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南部的发展态势明显优于北部,呈现明显南(或西南)向迁移态势;省际层面的空间分布以随机模式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呈现过短暂且不显著的集聚态势;与地区经济发展在省际层面上有较为显著的协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11):240-244
云计算产业关系我国信息化发展全局,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全国30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作为空间观测单元,通过测量和对比2007-2009年与2013-2016年两个时段的云计算发展,研究省域云计算产业空间格局进行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云计算产业空间格局总体趋于稳定,省域间差异以及空间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云计算产业在部分地区出现聚集;省域云计算产业从负向空间自相关转变为正向空间自相关;虽然中、西及北部地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程度低,但其产业发展程度显著上升,未来云计算产业将呈现东部稳定,中部部分省域突出,自东向西逐渐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概念,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1985-2013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响应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W形变化趋势;2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经历了"负响应、正响应、负响应"的演变趋势,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保持稳定变为急剧提高;3环境支撑力下降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低分别是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事关中国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事关城镇化发展的成败。以Carlino模型为基础,通过全面分析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聚集经济,得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各异的城市规模效率。聚集经济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此为依据确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并提出新一轮城镇化应当与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适应,以四大板块区域特征为基础,合理配备城镇化规模结构,建立健全城镇化功能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化区域格局,切实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密度表面、空间聚类、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探讨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对我国360个拟建生态城市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表明,从时间维度上讲,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展布经历了一个由离散——聚集——离散的倒U型演化过程;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拟建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显示出较强的地城分异特征和聚集现象;从分布密度上讲,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教量与经济发达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驱动机理的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状况是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对于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发现:北京市写字楼总体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重心向北倾斜明显,主要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空间离散程度逐渐加大,显有逐渐向近郊及远郊推进的趋势.同时,北京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标示着北京城市办公功能空间布局的主导方向;其演变模式先后经历了离散-极化-扩散-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心城区内部已形成的办公集聚区的空间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办公活动将向外扩展,办公活动郊区化将对缓解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平衡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新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信息使用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基于可获得性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31个省(市、区)从2001—2013年的数据,测算出一组具有区域对比与时间对比意义的信息可获得性指数,并运用重心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对区域信息可获得性指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信息可获得性省际差异明显,且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第二,信息可获得性区域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中西部地区近年来提升较快;第三,2001—2013年,信息可获得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第四,信息可获得性增长与经济增长空间上接近同分布。对此,各省(市、区)应切实完善好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着力提升信息可获得性,促进信息要素在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效利用,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Guangzhou,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urban China, residential mobility behaviors have changed fundamentally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research has been undertaken on the trends and causes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micro‐level processes of residential change, yet the latter underscore urban dynamic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through a survey conducted in Guangzhou in late 2012, which analyzes the spatial flows of residential shifts within and between three distance zonesinner core, inner suburbs and outer suburbs—to reveal complex mobility trends. In particular,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nature and rank of employment, and tenure were found to have varied effects on the probability of inward and outward shifts. More specifically, while outward shifts in recent years mainly involved local hukou holders, families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a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or those working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were found to be more likely to settle in high‐rise commodity housing in the inner core. The majority of non‐hukou migrants, by contrast, moved within the same street or between adjacent streets within the same suburban area, while ag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omeownership were found to increase an individual's chance of an inward shift.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估及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04~2014年中国省级层面的城镇化质量,并在测算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中国省级城镇化质量整体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即自2004年以来新型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区域间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推进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方面运用锡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珠江—西江经济带2003—2014年6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均GDP作为分析指标,分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3—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相对差异逐渐减小,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弱化的趋势;经济发展高值集聚区从以下游为主,逐步向中、下游协调发展转变;核心城市聚集效应占主导,扩散作用较弱,并据此提出了缩小珠江—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优化空间格局与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欢欢  康怀信 《价值工程》2019,38(14):156-159
目前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夜间灯光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江苏省的城市扩展强度指数、景观格局指标,对江苏省在2003年至2013年十年内的城市扩张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为江苏省未来城市发展扩张方向、扩张特征分析提供依据,更好地对该城市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