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聂勇 《中国保险》2014,(1):33-35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作为保护第三者(即交通事故受害者)利益的顶层设计和重要制度设计,在抚慰、救助及赔偿受害者家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社会管理体系中承担着交通事故受害者利益"保护伞"功能,更是考量和检验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的"试金石"。交强险实质为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目的及其立法历史来看,站在解释论立场上,我国现行法更加强调交强险的基本保障功能,更为重视交强险对受害者的损失填补功能,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保护人身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在立法目的中细化了这一目标,力求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够依法得到赔偿。但是《交强险条例》以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交强险条款》)的相关规定却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3条以及《交强险条款》第6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与交强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蓬勃发展趋势相比,大陆地区的交强险起步较晚,在立法模式、赔偿原则、运营模式、赔偿范围以及救助基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海峡两岸交强险制度进行比较,并借鉴台湾地区交强险制度的成功经验,为大陆地区交强险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交强险制度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保险研究》2012,(8):68-72
在交强险的实践中,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如保险公司赔偿责任的性质,无证、醉酒驾驶情形保险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分项责任限额是否应当打破,医疗费用的赔偿标准以及精神损害是否应当赔偿等。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交通事故处理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对这些争论问题都作了回应,多数规定符合交强险的立法宗旨,但通过司法解释解决现行交强险的问题有很大局限性,应当通过立法途径彻底解决交强险的基本制度结构缺陷。  相似文献   

5.
交强险正式实施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实施的保险险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于2006年7月1日施行。与此相关的是,交强险保险单和保险标志于2006年6月22日正式亮相,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险部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交强险保险单证和保险标志的定义、构成、分类及适用范围等情况。目前,有22家财险公司获得该险种的经营资格,其中包括21家中资财险公司和1家外资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围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即保险公司能否免除保险责任,理解不一,争议不断,造成司法实践的混乱。如何正确理解《条例》第二十二条,关乎被保险人、受害人以及保险公司的切身利益。针对安徽省一起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保险合同纠纷,最高人民法院最近作出解释,明确了交强险除外责任,体现了交强险制度的立法意图,对司法实践将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向妍 《投资与合作》2014,(10):374-374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项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机动车交强险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以此保护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这一制度条例在交通事故的赔偿事宜中有很大影响.本文对机动车交强险法完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加强对机动车交强险法律制度的监管力度,使之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8.
7月1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这是第一个通过国家立法予以强制施行的险种。保监会之前已经公布了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即每次保险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全国统一定为6万元人民币。在6万元总的责任限额下,实行分项限额。具体限额为  相似文献   

9.
毕真 《中国保险》2011,(3):44-46
交强险出台的背景及特点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目前为止,已实践近四年半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赵峰  姜伟 《时代金融》2013,(9):280-281
本文介绍了日本交强险制度的起源、立法与具体规定,将日本交强险制度与我国交强险制度在保障范围、补充制度、费率厘定和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我国需要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赵峰  姜伟 《时代金融》2013,(6):161-162
本文介绍了日本交强险制度的起源、立法与具体规定,将日本交强险制度与我国交强险制度在保障范围、补充制度、费率厘定和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我国需要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向社会公布,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达92亿元。消息发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激烈争论,保险专家、法律专家、大学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亏损的原因,但并无人探讨交强险是否真正亏损?如果交强险没亏损,虚亏的原因又在那里?本文从交强险立法本意、条例设计、运营模式、经营监管、主体经营、实务处理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对策,并指出按照目前执行的交强险条例经营,本不应该亏损,虚亏的真正原因并非人伤赔付标准上涨和交强险诉讼法律部分判决导致,而保险公司过高的经营成本和商业车险的部分赔付成本和费用成本在交强险中不合理摊付,才是交强险亏损的直接原因。无需探讨交强险保费调整问题,而是让交强险回归初期立法本意和交强险本位,加强监管和管控便可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交强险制度运营基本情况一、我国交强险总体运营模式自2006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交强险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交强险制度的正式确立。我国的交强险运营模式结合了官督商办和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官督商办主要体现在:全国制定统一相对商业车险较低的的保险基础费率;费率的标准是按照"不盈不亏"的原则来厘定的,费率实施必须通过保监会的审批;保险公司对投保请求和赔款请求不得拒绝或拖延;要求保险公司将交强险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险》2011,(8):7-7
为有效发挥交强险制度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深入推进交强险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两岸交强险主要条款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1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正式实施,标志着按《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定的交通事故责任赔偿强制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为了促进交强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在这里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与台湾地区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做一比较研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发布,交强险制度自2006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已接近七年整。交强险制度的实施,对化解自治区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健全城市交通事故救助体系、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文简要介绍了近七年自治区交强险业务的经营情况和未出现大面积亏损的原因,归纳总结了制度运行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系统梳理了实务操作层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交强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完善交强险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强险实施3年多来,制度与司法实践层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交强险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目前交强险开展情况,2009年10月,中国保监会、人保财险分别派代表,随同交强险专家委员会赴上海、江苏等地进行调研。期问,先后走访了当地的行业主体,以及部分司法、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部分交强险事故受害人,查阅了部分诉讼案件材料。通过这次调研,交强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既有立法上的缺陷,又有司法实践中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理性看待"交强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实施一年了,由于该险种关系数以亿计的机动车车主、驾驶员和数亿老百姓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从其孕育之前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交强险的费率、利润、无责赔偿、赔偿限额、费率奖惩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9.
王影  鲁博鹏 《上海保险》2013,(11):24-27
一、问题概述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首次确立了交强险责任限额制度。其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第二十三条对其予以重申并将其细化为分项责任限额和无责任的赔偿限额。《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交强险条款》)第八条又将各项限额的具体赔偿标准予以明确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7月1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施行。这是第一个通过国家立法予以强制施行的险种。保监会之前已经公布了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即每次保险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全国统一定为6万元人民币。在6万元总的责任限额下,实行分项限额。具体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5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8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交强险的基础费率共分42种,但对同一车型,全国执行统一价格。其中,最受关注的家庭6座以下的自用汽车的保费定为1050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