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股改时期特点的测度模型,并选取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528宗股权转让交易作为样本,测度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结果表明:控制权转让比例越大、公司财务状况越差,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的现实效用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上对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同时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股权托管后的公司价值较股权托管前的公司价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中收购方的动机以及股权转让的市场反应。通过分析1997年到2003年间发生的307次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本文发现收购方收购大量非流通股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时,转让价格相对于账面净资产的溢价较高。市场对股权协议转让有正面的反应,并且公司流通股的超额回报仅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时才存在。这说明市场认为只有具有控制权的收购方才能提高公司价值。收购方的控制总体上有利于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流通股股东。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经常会遇到对企业控制权的价值进行度量的问题.在评估实践中,有些评估人员会考虑控制权溢价,而很多评估人员常常会忽略这一点.那么,企业控制权溢价是否普遍存在?溢价水平有多大?不同行业之间的溢价水平是否一致?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控制权的溢价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困扰评 估师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控制权的界定、控制权的收益、控制权溢价的度量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1998至2012年间的1400多家企业股权协议转让案例的考察,从中选取了76个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案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控制权溢价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够为资产评估师从事企业控制权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到2009年限售股几乎全部解禁,非流通股全部流通,中国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将促使形成一个有效的定价标准统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相似文献   

6.
钟淳  杨光 《中国外资》2011,(23):43-43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定价在上市公司中有重要的作用,控制权转让定价不仅能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还能反映出企业经营水平。但是在其实行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限制性条件。要想使控制安全转让定价机制发挥其作用,就要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方式进行分析、公司控制转权转让定价方法分析、对控制权转让净资产定价原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控制权让渡的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上市公司控制权让渡中,交易价格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国有股转让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国际上通行的目标公司定价方法,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目标公司定价方法。文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转让定价,均以净资产为定价依据,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采用科学的定价方法,才能体现出公司的真正价值,促进公司购并走上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8.
对公司资源的控制权所带来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制度环境有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度量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计量方法,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种计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改进的控制权转让溢价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上市公司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中,不同持股比例的投资对公司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和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在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往往出现为控制公司法人争执。持股比例、董事制度的安排、持股结构的设计、业务方向乃至法有持股及社会公众持股的比例,都是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控制权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情况,对于控制权制度设计来说,不仅有权利机关设计,还有权利产生等内容。但由于上市公司受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外利益主体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研究控制权来确定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控制权配置基本情况入手,结合股权激励相关研究,重点研究基于控制权配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特征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混合最小二乘、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相对较低,中国受管制行业的债务期限相对高于其他行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债务期限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大部分归属于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而不是年度差异。总的说来,债务期限9.53%的变异能由行业类别加以解释,4.15%的变异能由地区虚拟变量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动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股份回购的动因主要有:财务杠杆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经理人股票期权、企业股价市值低估、控制权假说、企业融资弹性假说等.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我国推行股份回购有着特殊的动因.由于法律不完善,我国推行股份回购政策要避免出现"市场操纵".  相似文献   

13.
会计盈余是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为对象,根据亏损性质的不同将亏损公司分为单赤字公司、虚双赤字公司、实双赤字公司以及三赤字公司四类。实证分析显示:亏损最为严重的是三赤字公司,其会计盈余和权益账面价值与股价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多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投入产出及其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上描述了上市公司多要素生产率自1995午以来的变化情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7—2013年我国金融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行业整体投资效率呈下降趋势,投资效率的下降主要在于技术的退步;金融行业的技术效率稳中有升,主要来自金融行业规模效率的提升;银行整体投资效率高于证券保险业,证券业与保险业之间差距较小。因此,我国金融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应从金融工具创新、规模效应以及政策扶持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特征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总体特征和行业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中,流动负债比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期负债比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有1/2左右是靠银行信贷实现的;中国受管制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较其他行业低,而长期负债比率则较其他行业高;不同行业之间的债务融资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大部分归属于行业差异而不是年度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准则,为我国修订年报准则提出建议。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中美年报准则要求披露的项目内容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年报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修订年报准则时借鉴美国制订年报准则的经验,并提出了几点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约束功效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负债的抑制过度投资的约束功效,针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负债不能约束过度投资的假设.根据CSMART数据库的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横截面的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负债没有对过度投资产生明显的约束功效,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上市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业绩的成长性和发展的持续性界定为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123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和11家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两类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完善的公司治理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委托理财、盲目进行不相关多元化投资、欺诈上市是导致上市公司难以持续经营的主要原因,而专注主业、善于资本经营,品牌、创新和管理优势是实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是否发挥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陷入财务困境的ST公司为样本,检验当公司陷入财务围境的情况下,负债控制机制是否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起到监督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当ST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高层管理人员变更概率与公司负债比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负债比率高的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动的频率与负债比率低的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动的频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高层管理人员在离任时所遭受的个人财富损失不会因为公司负债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出现显著的差别。综合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机制没有发挥相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