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绿色储粮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通过自然低温、强制通风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同时,确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和危害,实现对储藏环境的净化。近几年,“绿色储粮”作为现在仓储企业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广大仓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绿色储粮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通过自然低温、强制制冷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同时,确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和危害,实现对储藏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3.
绿色储粮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对储粮工作提出的新课题,也是粮食储藏工作向系统化、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广大粮食储臧工作对推行“绿色储粮工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从宏观上,系统、个面地积极推进“绿色储粮”工程,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减少粮食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粮食在储藏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控制和减少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卫生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已是我国粮食储藏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我库本着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探索,积极开展了绿色生态储粮活动,努力探索储粮害虫检测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元坤  志强  雪琴  文芳 《齐鲁粮食》2006,(8):46-47
随着“四合一”(机械通风、微机测温、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储粮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广泛运用,为粮食企业研究和探索绿色储粮奠定了良好基础,粮食储藏科学技术正逐步向“三低、三高”(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的现代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德州市第五粮库积极开展绿色储粮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其科学化储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绿色储粮--用信息素和食物引诱剂监控储粮害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风”愈吹愈强劲,“绿色储粮”这一提法也应运而生:现在,各方面谈论“绿色储粮”技术颇多,这表明大家已意识到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增加的抗药性,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污染粮食,污染环境等:为了帮助广大粮食仓储工作者更加科学、合理运用“绿色储粮”技术,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期登载昆虫学家、螨类专京、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教授沈兆鹏先生特为本刊撰写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系列文章:1.绿色储粮一一用信息素和食物引诱剂监控储粮害虫;2.绿色储粮——用硅藻土和其它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3.绿色储粮——用微生物制剂消灭储粮害虫;4.绿色储粮——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控制储粮害虫;5.绿色储粮——用塑料薄膜包装材科控制储粮害虫,等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燕明 《齐鲁粮食》2009,(9):44-45
近年来,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调控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通过自然强制制冷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的绿色储粮.成为当前储粮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保粮磷就是一种拌合于原粮,专门防治储粮害虫,高效、低毒、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不污染、不影响粮食品质.应用微胶襄化技术的新型谷物防护剂,该防护剂是一种黄色粉状物.主要有效成分为1.01%杀螟硫磷、溴氰菊脂,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无公害生产和绿色消费需求日益增强,粮食仓储物流环节中无污染、低成本无药储粮的必要性已显现出来。中央储备粮酒泉直属库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造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大科学保粮力度。从仓储基础工作入手,强化粮食入库管理,创造粮堆低温储藏环境,限制虫害繁衍生息,三年多来达到了粮食储存期的无虫化要求,避免了对储粮的药物防治,基本实现了无药储粮。具体措施和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仓房的洞、孔、缝易为储粮害虫藏匿和栖息之地,因此,实现无药储粮首先需进行清消仓房。一是先仔细检查…  相似文献   

9.
“绿色储粮”是储粮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粮食储藏工作实际,通过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强化绿色储粮意识,完善绿色储粮保障体系,开辟“绿色储粮”新途径,确保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现有粮食库存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仓储设施建设滞后,粮食储存能力不及粮食库存的80%,粮食仓储仍是原始的储粮方式,科技含量低,生物技术、无公害储粮、绿色储粮等高新科技还未真正应用到粮食储存领域,粮食仓储还需要向仓库加机械加科技方向发展。一、问题(一)点多面广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全省现有粮食仓库网点4009个,容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3个,5万吨至10万吨的37个,2.5万吨至5万吨的250个,其余仓库都在2.5万吨以下,占网点数的93%。除三州外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仓库。近40%的仓库建成…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无污染、无公害、有利于环保和身心健康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了迎接“绿色壁垒”的挑战,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绿色管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无药”储粮是粮食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其特点是节约保管费用,降低储粮成本,提高储粮品质,保护环境,减少粮食污染,有益于人体健康。以争创“山东省示范化粮库”为目标,积极开展“流动红旗仓”评比活动,不断提升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水平,整合技术力量,增加投资,加大科学储粮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探讨“无药”储粮的方法。截至目前,所有粮食已安全度过高温期,15口仓没有进行药物熏蒸,实现了“无药”储粮,确保了储粮安全。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粮食仓储技术重点向“安全营养、绿色生态、无污染、新鲜健康”的方向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推广科学储粮,积极开展低温绿色储粮,改善储藏条件,保障粮食储存品质,真正做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绿色 (天然 )产业是指以绿色 (天然 )食品、绿色 (天然 )药品 (主要指中药 )和面板类的无污染无公害的木制生活用品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群体。之所以要并提“绿色”和“天然”,是因为二者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又因为现在“绿色”比“天然”要响一些,而“天然”是与国际接轨的,也许在将来或国外要比“绿色”更响。以下所提“绿色”均兼有“天然”之意。 思考之一:社会公众对大兴安岭“绿色或纯净”的最高信任,是现实的巨额的区域性信誉无形资产,是极为珍贵的特色资源。利用、保护、管理和培育好这一资产是我区再度辉煌的现实希望所在,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业发展新阶段的粮改举措和粮食流通政策,必须通过产业创新,加强“五大战略支柱”,实现“五化”:1 创新发展道路,实现发展综合化、可持续化 新世纪中国粮食产业呈现以下5种发展趋势:(1)粮食产业链由分割转变为多种形式相互连接的经营一体化;(2)粮食产业将在更广、更深程度上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3)粮食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优质化、专用化;(4)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市场日益扩大,粮食产品越来越走向绿色化;(5)加入WTO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相互融合,粮食市场国际化。 适应上述…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村粮食因虫害损失严重的问题,本研究开展利用无毒、无污染的植物源混合物防治储粮害虫,提高农村科学储粮技术,实现农户绿色安全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低温储粮可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少干物质的损耗。从而保持粮食的品质稳定,延长粮食的储存年限。同时可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熏蒸药剂的使用,是“绿色储粮”的理想方式之一。利用冬季较低的温度进行机械通风降低粮温,也是达到低温储粮的有效措施。离心式风机虽然具备通风时间短、降温较快等优点,但也存在功耗大,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储粮安全和粮食品质的要求同步提升,绿色环保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的进阶要求。控温储粮是粮食储后数量与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因其绿色、高效、安全的特点,在储粮减损保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仓房保温隔热、机械通风降温、内环流控温储粮、机械控温以及空调制冷等常用控温储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技术特点,并对粮食控温储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粮食低温冷链储藏技术是实现生态储粮、绿色储粮的现代储藏技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安全可靠和最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防护保鲜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便于普及推广的特点,现已为大多数粮食仓储企业应用。  相似文献   

20.
粮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对于粮食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三链之中的核心是提升粮食价值链."微笑曲线"中提升价值链的关键之一就是技术,而绿色储粮是粮食技术方面的一个关键点.文章以"微笑曲线"和"绿色储粮"为理论基础,论述了绿色储粮技术对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