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产业转移的盛行,湘南地区承接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展,承接产业的转移对湘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双管齐下,就要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而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足基础上,对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产业转移中,外部"嵌入"产业和地方"根植"产业存在一个契合问题,只有两者之间契合程度比较高,才表明嵌人产业与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很好,这将有助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长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无法选择具有怎样的资源禀赋优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吸收或转移适宜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承接地的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业分工的深化影响着产业区域转移的发生。同传统产业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相比,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受产业链各环节比较优势和有效规模差异的驱动,对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把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态及趋势,文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通过产业的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促进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揭示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对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全面升级尤为重要。基于2014—2019年苏浙沪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验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分工、知识与技术创新、集群保护性均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且集群保护性影响最大,专业化分工次之,知识与技术创新最小。从加大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力度、促进深度专业化分工、提高知识与技术创新水平三方面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为广东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乃至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章将广东省放置于整个国际环境平台中,首先分析了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广东省承接产业国际转移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制造业、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外资来源分布等一些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产业转移是湖南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新一轮产业转移具有两大转移态势、两种转移动因、两种转移方式、两大承接高地特征.湖南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应主动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以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平台承载产业转移,以构建新型都市圈层为极点凝聚产业群落,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以优良的环境服务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在产业转移中,外部“嵌入”产业和地方“根植”产业存在一个契合问题,只有两者之间契合程度比较高,才表明嵌入产业与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很好,这将有助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长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无法选择具有怎样的资源察赋优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吸收或转移适宜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承接地的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将为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制造业提供重要机遇.在检验安微省与沪、苏、浙之间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制造业发展上的差别后,安徽省应当以促进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政策抓手,进一步建设服务型信用政府、实施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建设,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泛长三角形成的客观必然性、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状况及安徽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关对策:"虚""实"结合;加强制度化建设;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克服"瓶颈"因素;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主体是制造业.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制造企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要想最大限度地规避这些不利因素,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不断创新和制度化,坚持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子.文章接着介绍了产业集群化策略的作用和意义,然后指出我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既是绝好发展机遇,又是艰巨的挑战。中部地区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时机,科学、合理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着力提升综合优势、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深化和整合等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剖析,对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选择做出了判断,论述了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铜陵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重庆的城市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强的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因而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同类企业的集聚,也提升了重庆汽车摩托车等产业的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同时,大中小企业通过区域品牌的产地效应,迅速地扩大了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降低了交易费用.应进一步强化重庆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专业化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提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做大做强重庆城市产业集群,才能提高重庆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将为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制造业提供重要机遇。通过检验与沪、苏、浙之间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制造业发展上的差别,安徽省应当以促进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政策抓手,进一步建设服务型信用政府,实施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建设,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