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省"两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长时间序列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定量测度指标体系,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其中,青岛和烟台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高速增长区;潍坊、济南、淄博和威海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中速增长区;东营和日照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低速增长区。研究可为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逐渐由二元社会迈入了一元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走入特殊的时期.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力求科学全面地建立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4.
5.
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例,借鉴国内外城市综合低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5大主题层包括17项具体指标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碳排放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上海市碳排放评估,计算了上海市2005—2015年的低碳化发展指数,以及四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综合低碳化发展指数。历史回顾评价显示,上海市的低碳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同时预测未来在资源环境效率持续改善的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朝着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建议上海市采取降低总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迅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科技创新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方面指标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省域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区域类型。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城市群中有很强的地带代表性,而且位置相连,是我国跨地带、跨省域协作与整合发展的优良平台。总体看来,三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均未进入我国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序列结构都存在缺陷。通过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城市群发育普遍不够成熟,差异性显著,要真正起到省域核心增长版块的中心带动作用和国家区域发展关键支撑点的作用,还有待时日。究其因,除了决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原因。为推动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城镇化,必须为城镇化培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城镇化搭建多层面的承载平台,科学组织城市群之间和内部的整合发展,强力推行现有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研究两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区域示范效应.文章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定权聚类与级别特征值相结合的方法,对两区域24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两地区经济发展能力都较强,城市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山东半岛城市社会发展问题比长三角的城市更突出一些.最后从区域角度提出全面提升两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笔者主要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类似于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确定主因子的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评价各指标及准则层赋权,以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值对河南省2006年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对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与阶段性及制定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要前提是推进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构建城市群治理评价体系,将城市治理效能量化并开展评价,提出提高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1)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内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分项看,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变异系数最大,以杭州湾大湾区和沪宁合发展带为代表的区域治理评价最好;(3)生态治理与长三角自然地理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浙江西南区域和安徽南部区域呈现出高值特征。文章认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要加强区域协同强化经济协作、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强内部文化价值挖掘与联动开发、强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建、加强数据共享与跨区域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杨守德  赵德海 《技术经济》2017,36(4):100-109
借鉴控制系统方法,阐释了城市群要素集聚合理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在此框架下提出了通过观测要素集聚程度对经济效率增益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要素集聚合理性的理论构想。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效率变动情况,并以此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为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哈长城市群的不同要素集聚程度对其所在区域经济效率提高的增益作用的变化。实证结果充分证实了理论构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严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并借鉴温哥华、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以及新加坡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归纳了新时代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与其相关的经济转型、以人为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开发用地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为了探讨新城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方向,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研究集美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对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集美区产业升级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发展困境。未来集美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及加强本地产业链的网络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刘振灵 《技术经济》2009,28(7):11-17,31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海洋主导新兴产业评价体系,选择该区域的海洋主导新兴产业.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主导新兴产业应该选取属于海洋第二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而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第二产业)具有发展为海洋主导新兴产业的潜力和实力,属于优势产业;归为一般产业的滨海旅游业(海洋第三产业)和海洋电力业(海洋第二产业)则有待继续发展.在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构建海洋产业集聚区、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做出符合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抉择,提升海洋主导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关联产业进步,促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银  周加来 《技术经济》2007,26(3):32-37116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中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片面性,不能系统、全面的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真实水平。从统一城市化等基本概念入手,确立科学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安徽省城市化相关数据,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复合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其他规划的科学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状况影响重大。本文论述了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