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效率与协调性视角,构建了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从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内涵出发,运用SE-DEA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土地市场效率进行测评,以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表征城镇化协调性,分析了二者的时空特征,并运用面板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效率与城镇化协调性均呈下滑态势,土地市场效率、城镇化协调性提升的城市占比仅分别为21.75%、9.12%,但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低效率与低协调性城市的集中分布地。高效率城市散见于东北、陕甘宁、成渝等地,而高协调性城市则散布于胡焕庸线两侧及两广地区。②土地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流转机制以及吸纳、集聚与累积效应促进土地城镇化的精益发展与人口城镇化的相对快速提升,并触发城市经济与城镇化协调性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③城市土地市场效率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兼具累积叠进的时间滞后效应,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每提高1%,城镇化协调性将提升6.9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财政分权则呈负向影响,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城镇化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用DEA模型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评价城镇化动态效率和静态效率,并建立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静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2009—2014年12个城市整体城镇化效率年均下降9.5%,其中在2014年有7个城市属于非DEA有效发展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变量对城镇化综合效率并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综合效率呈现"U"型曲线关系,金融发展程度、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与城镇化综合效率正相关,投资率、产权结构变量与城镇化综合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市场化进程作用城镇化的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率存在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不同的市场化进程表征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相比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更大;同时,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相邻省域的城镇化率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土地属于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属于重要的资本,合理的经营城市土地,充分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健康良好的发展,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土地利用管理问题,本文对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直接驱动、空间溢出双重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深入一体化战略推进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驱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是区域一体化直接驱动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一提升效果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递增的特征.同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所具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一体化城市和非一体化城市之间.此外,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重效应基于区位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7.
现行小城镇土地配置机制的缺陷 ,导致了用地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大量耕地被占、土地隐性市场大量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建筑布局凌乱等诸多问题。进行小城镇土地配置机制的创新已成为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现“十五”城镇化战略目标的一个迫切课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土地市场的小城镇用地配置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北民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勉强协调发展特征;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区域差距,但呈趋同趋势;就土地利用而言,发展大中型城市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政策建议:若要集约土地利用,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北地区1998年-2012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城镇化进程的长期关系后发现:不论从人口角度还是从土地角度,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都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其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大于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更大而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要小,说明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化地不化人”的趋势很明显,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Moran’s I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与集中性,并表现为大体一致的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省域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城镇化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城镇化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