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20年之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金融扶贫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门槛效应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有缺口等挑战.我国贫困基本态势的转变对金融扶贫创新提出新的需求,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应进一步聚焦于改善农村脱贫生...  相似文献   

2.
生态贫困是指某一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不能满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和难以维持再生产的贫困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贵州省黔东南州贫困人口从 1986年的 230万人下降到 1999年的51 万人,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贫困人口仍占较大比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仍在温饱线上徘徊,由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生态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每年的贫困人口的返贫率仍在 12%以上。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作为贫困山区的黔东南州如何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与市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近年来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会发现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存在很多概念和理解上的误区,注意吸取这些教训对于上海建设生态城市是十分有益的。生态城市建设容易走入的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则持续提高.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本文对于兴安盟农牧区贫困现状及贫困治理中存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兴安盟实际提出了推进兴安盟农村牧区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近年来 ,各地乡镇一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抓乡镇财源的建设工作 ,投放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也有一些乡镇在培植地方财源上迟迟没有起色和进展 ,有的功倍事半 ,甚至事与愿违 ,越抓越不行 ,乡镇经济如一潭死水 ,缺乏生机和活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读了陈道龙同志的《乡镇财源建设亟待走出误区》一文 ,相信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贫困问题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贫困”是由于环境先天脆弱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破坏性的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的贫困;分析了西部先天脆弱环境对西部生态贫困区域的形成、分布、人类生存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三大生态贫困地区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脆弱的环境因素,其成因机制包括生态环境的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禀赋较差;提出了西北黄土地区实施植被的生态恢复;西南石山地区适宜配合生态经济林的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及加快城市化步伐;青藏高寒区重点优化资源开发模式、控制人口增长和强化生态文化意识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参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本研究从生态补偿对贫困的生态环境服务提供者、购买者和未参与者的影响等3个方面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研究的阶段成果,由此提出了中国生态补偿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深入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分析非国有生态公益林收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关于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收购的若干对策与建议,对今后生态公益林收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需求环境与供给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从物质生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意识等3方面分析了居民产生城市森林生态服务需求的环境条件。在政府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生态需求的情况下,提出了以政府供给为基础、以市场化供给和自愿供给为补充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并论证了政府供给、市场化供给和自愿供给的内涵、作用范围和运行机理以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重庆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以重庆市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分析重庆市景观生态现状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内容,对重庆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而发现了现阶段中国营养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关注,量化营养扶贫效率,营养扶贫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于营养扶贫的对比分析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营养扶贫的首次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有助于对营养扶贫的深入理解,推动营养扶贫的实施与开展,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当前最通用的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近10年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态足迹由1980年的1.7591 hm2/人增加到2002年的1.9475hm2/人,增加10.7%,其中1990年和199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偏大,1992年以后增加缓慢,呈现比较明显的平稳上升趋势;通过与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支出比较,生态足迹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是相应增长的,说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居民的生态消费也在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精准识别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不同时期土地要素对贫困的可能影响,评估土地要素对绝对贫困的帮扶效果,为推进土地要素更为精准地实现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对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均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2)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全面展开后,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地资本禀赋具有更为突出的未来改善潜力;(3)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资本禀赋相较于资源禀赋对于贫困均具有更强影响。研究结论:无论是在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治理中,均需高度重视土地要素的突出作用;在过去的扶贫攻坚战役中,一系列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来的相对贫困治理中亟待进一步促进土地要素禀赋改善,特别要着力重点提升土地要素资本化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更为精准的相对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7.
对江西赣州集中连片的9个贫困县区的林药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分析江西林药的生产要素、主要经营模式、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探讨支撑江西林药发展的精准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赣州9个贫困县区系野生药材资源富集区,林药规模生产特征初现,但未见第一产业主导优势经济集群效应,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组成待优化完善,林药与精准扶贫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赣州9个贫困县区应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发挥第二产业优势,通过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主业,建立良好的产业体系,助推第一产业健康发展,以较好地支撑江西林药种植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核桃产业精准扶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县域视角选择核桃传统生产大县、精准扶贫重点县——大理州漾濞县开展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精准扶贫效果调研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核桃产业在提高当地贫困户经济收入与促进当地就业方面的扶贫效果明显;但在核桃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到位,技术创新滞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应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作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三产融合,激发动力,提升贫困户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核桃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从蒙昧的原始文明发展到了探索自然的农业文明,然后经历了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到如今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但是自然环境也被破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文明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要求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城乡绿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就生态文明建设中城乡绿化的主要作用及效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识别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损益分析原理,引用潜力-阻力分析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两大类,通过取大原则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分别确定权重,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应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