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外,还往往与周围其他聚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信息联系;(2)通过建立景观基因符号特征,对于区域分异的划分有着重要参考作用;(3)在区域尺度上,将文化基因与自然环境结合,揭示这些基因符号的格局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原因,这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建筑学的分析有了区别;(4)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依托已有GIS平台构建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并分析其特征的实践问题,这对今后全面开展区域尺度的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历史文化聚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是规划界长期困扰的问题.这些古聚落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景观基因的"点-线-网-面-体"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聚落景观基因的完整性.以此为出发点,可以从摸清古聚落基因家底、准确定位价值、展示景观基因、构建完整的景观基因体系、加强配套措施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3.
城市三维动态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前聪  吕毅  程俊虎 《经济师》2004,(9):60-60,62
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行业的规范出发 ,基于GIS与虚拟现实技术 ,为城市规划部门提出一套建立城市三维动态规划信息系统的可行性方案 ,使规划部门在三维、交互、动态、虚拟的城市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景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 ,可以达到政府受益、公众受益的目标 ,也有利于保护城市景观、自然资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景观保护设计(Landscape Conservation Design,LCD)是一种动态性的景观保护方法。该方法以保 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空间保 护规划软件,识别出场地中对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 护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廊道。LCD的结果可以为自然资源 和生态保护的决策者提供基于科学的空间保护策略依据。在中 国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在未来城市的 建设中,景观保护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将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 生态保护规划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以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 保护局(U.S Fish & Wildlife Conservation Service, USFWS)与佛罗里达大学景观保护规划中心合作完成的佛罗 里达州西南部景观保护设计项目为例,从数据基础、研究方法 以及规划结果等方面来对景观保护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景观 保护设计理念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九寨沟内扎如沟的藏族民居规划保护问题的研究,阐释了将地域性设计概念应用到民居规划保护中的问题,探寻了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机制,进而提出了有关聚落建筑景观的更新评价和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丰顺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22,(6):206-214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市张谷英村为落脚点,从聚落生产、生活空间和宗族文化出发,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布局,梳理建筑、景观、细部构造有机融合的聚落空间秩序,得到如下启示:(1)生态主义规划是美丽乡村风貌的基石,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2)以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和景观空间秩序有助于有限建筑空间的合理划分,有助于不同空间功能的有机组合,有助于聚落资源分配。(3)细部构造是建筑环境中的精髓,体现匠人精神,具有故事性、教育性,是空间使用者和空间的纽带。(4)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所派生的空间规划思想,在继承中发展优秀的空间设计与规划理念,营造展现传统文化、具有思想内涵的以人为本的聚落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土景观的独特品质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幅员辽阔,传统聚落聚集地区和山地乡村中的乡土景观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应立足于乡村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探寻乡土景观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面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的现 象,以及日渐凋敝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在对其特性与设计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弹性缓冲、适宜契合、柔性配置3个导向 入手,建议从层级整合的空间结构、节制适度的营造方式及 过程培育的绿植范式3个方面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节约型设 计,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的共生重构,以期推动乡村聚落景观设 计实践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0.
胡慧  胡最  王帆  易臻照 《经济地理》2019,39(8):216-223
"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经济战略给传统聚落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得其景观特征识别、价值特征挖掘与保护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信息链可以理解为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不同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线状空间结构,文章从功能属性、形态结构、要素分布和等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其次,结合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句法等方法构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的定量识别方法。最后,文章以湖南省衡山县萱洲古镇为案例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表明:萱洲古镇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传统商贸型,在形态结构上属于条状型结构,过江码头巷—下河街是萱洲古镇主要的景观信息廊道,整体格局受到地形、河流、宗教思想及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代契丹行营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古代游牧景观,行 营的空间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 方式。通过解读《辽史·营卫志》、明摹宋本《胡笳十八拍》 画卷、辽代墓葬壁画以及吉林乾安春捺钵遗址群考古报告中的 契丹游牧行营空间意向,阐述契丹行营游牧景观的要素构成特 点。同时将行营景观空间解构为游牧空间单元、游牧空间组团 和游牧空间社区3种形式,并整理对应的车帐、营盘和聚落空间 图式语言。分析辽代游牧行营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 自然环境的紧密依存关系,解读其人地关系特点对当代草原游 牧文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覃志刚 《技术经济》2020,39(6):89-98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的业绩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能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的存在对于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在国有公司中较大;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有着促进作用。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会使股东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削弱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高市场化水平所伴随的复杂的经济交易活动也会削弱这种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是多个大股东与公司业绩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围绕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山水园艺轴布局设计,结合园区总体规划和场地现状情况,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提出了“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的景观立意,提炼出“山、水、林、田、屋”五大造景要素,采用“延山、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的手法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对“延山”手法在深化设计中如何承接总体规划要求、划分园林空间、引导游览路线、限定视线范围及营造局部小气候等,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等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传统园林文化内涵、表达传统园林意趣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 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 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 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 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 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 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 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 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 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 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人居环境领域,传统园林景观的“实景”之外,“虚景”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视野,如声景观、光景观、气味景观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回顾了虚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景观要素与虚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热景观”的概念。热景观是园林虚景的一部分,既有可度量的环境性能(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也包含了人的主观热舒适感觉,同时,还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诗画意境联系在一起,是住区热环境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热景观与住区热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提出了热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成果应用。热景观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景观的维度,也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建设风景园林、评价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契合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工业遗产公园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综述工业遗产公园发展历程,归纳工业遗产公园营建的空间模式和特征;解读“生产单元”作为工业遗产公园空间和景观的规划方法模式,希冀拓展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视角。结合黄石“东钢”工业遗产公园的规划,解读工业生产单元导向下的价值评估、污染治理、建筑干涉、功能分区、景观组织和项目建构规划过程。阐述基于生产单元模式、以生产流程展示为目的的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特别是近期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和乡镇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同城市不同,保持着丰富的中国情结,深厚的传统文化命脉,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对文化景观加以保护,那么蕴含在广大农村的文化积淀就会随之而去,使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而就会越来越缺乏地域感、领域感。因此,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最终关系到国家整体新农村规划战略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