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交通体系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武汉城市圈交通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优缺点,针对这些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交通体系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鲁文彬 《企业导报》2012,(4):122-123
2006年",中部崛起"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2007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宏伟目标,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金融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金融产业集聚是实现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2001~2009年武汉城市圈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用以探究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状况。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湖泊众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向湖区发展蔓延,呈包围的态势.文章以梧桐湖创意生态城为例,提出对于滨湖地区的发展应当遵循保护第一、适度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选择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培育滨湖地区的发展极核,以协调城镇化发展与湖泊资源保护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构建武汉城市圈滨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即以湖泊资源保护与开发为动力,发展生态优先、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实现区域城乡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企业世界》2007,(2):17-17
杨朝光谈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强化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等经济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发挥成渝地区、关中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深化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措施;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相似文献   

5.
《辽宁经济统计》2010,(8):36-36
国家发改委8月25日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则,要求中部六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舰划》实施具体工作方案,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要制定落实《规划》的具体意见,在12月底前报发改委备案。发改委同日公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一体化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纲领,支持城市群在重大改革领域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6.
胡莎 《东方企业文化》2011,(14):255-256
FDI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武汉城市圈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FDI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系。同时,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是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增加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增长,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利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增长。因此,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大资本投入,减少政府干预,才能促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由此看来,武汉城市圈的设立,对圈内养老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民享受均等的养老保险公共服务,是个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华中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处于全国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其实力,尤其是潜力、走势,均令国内外瞩目。但与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圈相比较,武汉城市圈还是“小兄弟”,“一体化”进程才刚破题,可以说是典型的发展中城市圈。本文拟就武汉城市圈  相似文献   

9.
胡江 《企业导报》2012,(18):173
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其影响力和发展程度均远远落后于同期的京津唐﹑珠三角都市圈(带)。通过对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分析,就可以找出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依此提出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圈的兴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与区域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圈也进入快速发展期。2003年“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整合职教资源加强职教园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提出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人力资源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工程。2008年,教育部与我省签订了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孝感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提出厅市共建职教科技创业园的设想。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2.
白月华  赵冬刚 《企业导报》2012,(21):133-134
武汉城市圈即将形成外部的4小时高铁交通时代,内部的1小时城铁交通时代,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武汉城市圈应积极圈内资源,开展城铁沿线旅游,整合营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树立区域形象,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与“两型社会”的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4.
熊晓亮  邹旖 《物流科技》2011,34(10):23-25
武汉新港作为武汉航运中心的核心和武汉城市圈物流中心职能最主要的载体,其竞争力的提高对城市圈区域一体化的实现与区域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分析武汉新港"区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长江经济带港口城市的竞争压力、内部资源整合、港区建设、航运服务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高地"、"洼地"、"园区经济"的区域经济竞争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需要政府提供技术创新与资金扶持,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扶持力度、市场竞争秩序等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推进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府技术扶持,改善融资环境等是政府促进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加强职教园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提出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人力资源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工程。2008年,教育部与我省签订了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08年9月14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武汉城市圈九市、省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及时研究和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一体化是“三和”的构想,即包括珠江东岸地区的深圳、东莞和惠州,核心区的广州、佛山和肇庆,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门,分别构成三大城市圈和都市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政策主导和引导资源重整和一体化,来创造1+1〉2或1+1+1〉3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分析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及工业用地情况,总结影响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两方面因素。结合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以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制框架。在该框架思想的指导下,探讨分析了集约利用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合作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俊  杨臻 《企业导报》2010,(6):144-146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和旅游业市场的逐渐完善与成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中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区域旅游合作角度,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并在剖析武汉城市圈各地区旅游资源和主要旅游品牌认知度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旅游品牌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总体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