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就业问题将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一阵阵失业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躁动不安的人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努力学习和掌握第二甚至第三、第四职业技能,以期在未来的“职业再设计”中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失业,一道惨淡的风景据国家劳动部统计,“八五”期间我国城镇失业率为3%,1995年末的失业者已突破500万。这还不包括正在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每年约2000万的惊人速度向城镇转移,无疑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这3%的失业率又只是个显性数字,无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村失地人口与日俱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隐性的农村失业问题日益上凸现。当前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失业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失业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城镇、农村失业人口状况。在这一形势下,完善城乡失业统计体系,将农村失地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纳入失业统计范畴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正迅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于中国特有的人口包袱、改革前国企所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使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当失业率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其结果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谈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朱杏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业的压力很大。“八五”期间城镇公布的失业率为3%(不包括半停产、放长假及其富余人员),若按实算,则失业率可达6%左右。据有关人士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就业的形势将更加严竣,从...  相似文献   

5.
徐杰 《特区经济》2006,(5):94-95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十一五”时期重大发展目标。而解决当前城乡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是能否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政府必须将宏观和微观、城镇和农村、近期和长期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基本目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将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第一大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供大于求的状态依然存在,并且矛盾非常尖锐。据估算,“十五”期间新增劳动力将是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这2亿多人的就业至少需要今后5年每年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位。因此,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是高失业率和失业期两种现象并存,各种矛盾交织,就业弱势…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坚持这样一种“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从一定意义说,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正是我国劳动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总沉淀或总爆发,是不惜牺牲效率以维持高就业政策长期衍化的必然结果。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最典型的表现为总量过剩的“在职失业”。究其原因:一是企业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中国失业状况,困难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业是世界共同的难题。世纪之交的中国,国企减员增效,政府冗员分流,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迅速转变,劳动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未来20年,是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城镇失业率目前已经达到3—4%,加上2000万隐性失业,失业率达到10%,加上农村1.2亿过剩劳动力,失业率达到27%。 我国失业工人的再就业率,已经由70%降低到30%,劳动争议事件增加,劳动力素质低下引起结构性的失业。我国就业问题,涉及综合性的人口、教育、体制、产业结构问题,在农村是过剩劳动力问题,需要经济高速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在城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 1、全面完成全年“95146”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0万人,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30万人,分别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102%和13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底持平。“95146”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一、面对失业的挑战失业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对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来说,“九五”及2010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经济社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失业问题可能是其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据估计,目前我国城镇显性失业率约在3%左右,按城镇劳动力1.5亿计,则城镇显性失业人数达450万以上.城镇隐性失业率约在17%左右,农村隐性失业率高达37%,总人数达2亿以上,这样高的失业率,这么多的失业人口,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会不断显现,劳动力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大量隐性失业会急剧地转化为显性失业.加之我国人口增长的惯性,每年净增劳动力人口1000万人,就业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国外有的学者这样比喻:社会经济好比是马,人口就是车.中国经济发展的“马力”几乎被人口这辆车消耗殆尽,以至于外国人发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叹息.因此,我们必须审慎思考,迎接挑战,努力寻求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用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字榜     
《西部大开发》2005,(4):13-14
重庆今年失业率不高于4.5%今年,国有企业停止搞单纯的减员增效,重庆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5%,这是重庆市发改委社会处3月10日在其推出的《重庆市2005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提出的目标。今年重庆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指导和帮助12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一、“十二五”以来全区就业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区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得到完善和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截至2014年3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5.5万、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034.2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4万人,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84.4%、85.3%、85.7%、91.1%;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8%;全区共有50.8万名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  相似文献   

14.
据劳动部分析,“九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城镇“九五”期间包括农转非、富余人员、上年结转的失业人员共计5400万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就业岗位有3800万。在加强宏观调控的条件下,要争取到4000万人就业,失业率指标控制在4%。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率,而政府干预则提高了社会的隐性失业率。  相似文献   

16.
一、我区“十一五”时期就业形势 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形势依然严峻。“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下.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镇髓记失业率经历了由上升到回落的过程,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困难和矛盾逐步得到缓解。近百万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成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主渠道,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隐性失业人员统计常用方法,概述了我国隐性失业现状,分析了我国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城镇非常住人口不包括在统计范围内;农业人口没有纳入失业率的统计范畴;统计指标设计有待完善。提出失业统计的改进意见:对失业统计口径进一步扩宽;建立城乡两套失业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隐性失业人员统计常用方法,概述了我国隐性失业现状,分析了我国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城镇非常住人口不包括在统计范围内;农业人口没有纳入失业率的统计范畴;统计指标设计有待完善.提出失业统计的改进意见:对失业统计口径进一步扩宽;建立城乡两套失业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鬲向前 《当代陕西》2002,(11):18-19
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的就业工作负主要责任,同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是中央从战略高度作出的决策,既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适应我国国情,特别是当前全国就业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我省属西部欠发达省份,就业压力尤为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把控制失业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优先部署,合理安排,尽快把失业率控制到自然失业率之内,确保我省社会安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城镇失地农民失业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以1979-2011年我国失业率变动率、经济增长率变动率、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率变动率为时间序列,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失业与经济增长模型,得到我国城镇失地农民失业对经济发展的特殊制约作用,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对解决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存在正效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筑国家、社会和失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多位一体”失业解决对策机制,以此促进城镇失地农民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