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研究不同市场一体化阶段数字贸易发展对消费升级的驱动作用。从机理上看,数字贸易通过创新供给和创新需求,驱动消费升级。将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分为市场范围效应和价格稳定效应,通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指标体系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对消费升级的驱动具有门槛效应和非线性特征。随着市场一体化的市场范围效应提高,数字贸易对消费升级的驱动效应呈现“U” 型变化趋势;随着市场一体化的价格稳定效应提高,数字贸易对消费升级的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中西部地区的驱动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内陆地区的驱动效应大于沿海地区。只有在市场一体化达到一定水平时,数字贸易对消费升级的驱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基于此,提出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和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向玉冰 《商业时代》2022,(6):172-176
居民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在金融科技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引发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本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北省2013-2016年135个县域面板数据,构建以农业技术进步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双重门槛的非线性显著特征;当农业技术进步低于第一个门槛值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最大,随着农业技术进步水平逐渐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中国2004—2019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使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流通效率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但数字经济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呈现阻碍作用,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阻碍作用越明显。(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越明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会受到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虹吸效应影响而阻碍当地产业结构升级。(4)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都存在双重门槛,在跨越门槛值2.138后,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效果都显著提高并从负向转为正向。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带来消费增速放缓,关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争论。本文通过探究消费分层的理论和机制,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LC-PIH)模型和粘性消费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水平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的动态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市场表现出消费分层的特征,且短期内居民消费变动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群体消费升级速度的差异,并不是明显的"升级"和"降级"的区别;同时房价、收入和消费习惯对于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异质性影响,房价波动作用于居民消费行为具有城乡差异、区域性差异和门槛效应;城乡居民都表现出较强的收入过度敏感性;城镇居民在做消费决策时呈现出更强的粘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居住价格对扩大内需、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和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基于2000-202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居住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价格上升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既存在财富效应,也存在挤出效应,且在东中西部区域存在差异;居住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存在单门槛效应,一旦价格上升超过一定水平,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挤出效应不断增强,财富效应相应减弱。因此,应有效发挥居住价格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财富效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保障居民刚性住房需求,以助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何冬太 《中国市场》2023,(36):130-133
2022年,在国内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新消费市场、激发新消费需求。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获取商品和服务的途径,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时间序列门限回归实证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将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但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居民住房是家庭资产的重要形式,住房价格平稳对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与微观家庭福祉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2011、2013、2015、2017年共四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家庭杠杆率对住房财富效应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住房财富对家庭消费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发现:家庭杠杆率会影响住房的财富效应,较低家庭杠杆水平下住房财富效应较小,中等家庭杠杆率水平下住房财富效应明显放大,而过高的杠杆率会抑制住房财富效应。我国宏观政策在实现“房住不炒”这一目标的同时,也要防范和关注住房价格下跌对居民消费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家庭杠杆率对住房财富发挥效应具有影响,可以将家庭杠杆率作为政策调节工具,稳定住房需求和家庭消费。  相似文献   

9.
数字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基于中国2011-2022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综合测度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并经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数字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还存在正向递增的边际效应。基于此,针对性提出加强数字金融服务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赋能效应、制定区域差异政策等建议,以助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选取2012—202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升级水平,并进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以及异质性分析,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驱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升级,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异质性,在数字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驱动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据支持,在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该驱动效应更为明显。渠道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不但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升级,还能够通过促进创新能力对制造升级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葛培初 《商》2012,(16):181-182,175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地区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否决定了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走势。消费又是受到诸多消费要素影响的。本文将基于对苏州居民的消费问卷调查,结合问卷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研究苏州市区市民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当前苏州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培养苏州居民消费需求、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崔宇新 《中国市场》2022,(14):16-2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基于中国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还增加了居民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支出,优化了消费结构。进一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升级的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优化支付环境以及缓解流动性约束方面具有正向影响,最终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探讨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心理账户的视角构建了消费预期对消费意愿的影响模型,并分析了心理账户灵活性的中介作用。通过对全国范围内收集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分析,本研究发现宏观经济预期、收入预期和物价走势预期等消费预期维度都正向影响着居民消费意愿,而突发事件预期则负向影响着居民消费意愿,并且心理账户灵活性在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此外,不同的消费预期维度以不同的强度影响着居民心理账户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其消费意愿,其中,突发事件预期对居民消费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要强于其它消费预期维度的正向影响,因此突发事件预期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偏低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论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居民消费意愿偏低和变动的心理成因,并为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增长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流通效率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作用存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流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以及流通效率较高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效应更强,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提高数字研发创新能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升流通效率,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对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5—2020年我国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传统金融效率低,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应进一步加强县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着力提升传统金融效率、发展水平与便捷程度,更好地发挥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且该结论在通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发挥规模效应两条渠道,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农村户籍、中西部地区以及高收入水平群体中,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更显著。区分消费类型后的研究证实,营商环境优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7.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经济赋能商贸流通业、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提升流通效率和竞争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我国2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位于中西部地区、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市场化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表现得更明显;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阶梯式下降态势;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创新、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共同集聚、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流通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大数据平台,破除数据壁垒,联通供应链上下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流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支付的发展与普及推动了居民家庭消费方式的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支付会显著提高家庭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纠正选择性偏误和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即数字支付可以推动居民家庭消费升级;(2)数字支付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贷约束两个渠道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而金融素养水平会正向调节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效果;(3)数字支付对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和农村家庭中表现更为显著;(4)随着消费层次的提高,数字支付使用对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以上结论可为全面认识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对于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双循环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消费升级是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多样性从而促进消费升级;但这种作用受家庭内部数字金融能力的影响,并且表现出群体性差异。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微观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能力促进家庭消费升级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力显著提升了家庭消费升级,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数字金融能力在提升家庭总消费水平的同时,也推动着家庭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收入多样化是数字金融能力促进家庭消费升级的重要途经,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收入多样化水平越高其对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力对农村地区、低收入水平和中西部地区家庭的消费升级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积极财政政策是解决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措施,地方政府债务是构成积极财政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方政府债务为切入点,探究债务风险不断攀升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仍具有凯恩斯效应。基于2009—2021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和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过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基于不同的债务发行和偿还阶段的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财政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两个路径;以借新还旧为目的发行的置换债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过度的置换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消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在隐性债务、城镇居民消费、中部地区、高产业结构地区、居住类消费和交通通信类消费中更强。因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债务限额管理机制,将债务总增量控制在导致居民消费挤出效应发生的阈值以内;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加快促进隐性债务显性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加强对置换债发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