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馨  游宏炳 《财政研究》2017,(12):99-108
叶振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1950年代前期,叶振鹏老师就已开始了财政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至今已在财政学园地辛勤耕耘60多年,硕果累累,誉满天下,是我国财政学的重要创始者与开拓者。叶振鹏老师在财政领域的学术思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中国国情实际研究理论问题,提出财政"分配关系观"等一系列具有理论奠基性的观点,为创立和发展我国自己的财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紧跟国家前进步伐探索实践问题,提出"双元结构财政论"等理论,为构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探索财政发展规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建立中国财政史学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新定位的提出,要求重新思考财政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对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有必要回顾财政学在中国的最初发展史。财政学是致用之学。为了救国图强,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财政学。文章以中国财政学初期的发展即近代财政学在中国的引进、传播与转型为线索,研究中国财政学发展史。文章通过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与财政学引进的关系,分区域研究财政学在中国的初期引进过程;通过大学财政学的教学安排案例,观察财政学在大学的初期传播状况;通过典型财政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财政学的转型状况。中国财政学初期的发展,离不开对重大财政问题的研究、离不开财政学的本土化。财政学的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到一定程度就会促进财政学质的变化。近代中国财政学史的考察,对未来中国财政学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姜维壮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财政学家,在财政理论界堪称一代宗师,他在长达近70年的工作、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一直在财政理论的探索中默默耕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财政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财政监督职能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4.
姜维壮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财政学家和教育家,是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财政研究领域深耕一生,为新中国财政理论和政策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亟需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来指导财政实践,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姜维壮宝贵的财政学术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持续推动中国财政学理论创新。本文梳理了姜维壮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并阐明其对新时代中国财政理论创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治理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财政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与改革开放共进,中国财政学在财政基础理论、财政学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开放视野下的财政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些进展对于今天建构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财政学的发展是在传承中进行的;财政学的发展要尊重财政学科发展规律,解决理论内部存在的矛盾问题,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框架;财政学的发展总是在解决重大现实财税问题中进行的;财政学的发展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6.
财政学在世界各国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色的一面,这与不同国家的底层逻辑相关。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财政学的底层逻辑入手:树立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基本性质的世界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观,构建促进公共风险最小化的风险国家观。只有从世界观、发展观和国家观三个基本问题来创新财政学的底层逻辑,才能回答好“财政究竟是什么”“财政应该干什么”“财政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央地关系”等问题,为构建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财政学的最初发展阶段是新古典财政学的出现,包括安格鲁.萨克森传统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两个分支。20世纪50-70年代,这两大传统完成了对接。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西方财政学又演化出宏观财政学。而最近发展的方向是对公共产品供应和最优税收等问题的研究。我国财政理论发展的现实与之相对照,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应通过转变研究范式、解决财政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发展的研究方法等路径,来实现我国财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代志新  陈怡心 《财政科学》2021,67(7):95-102
行为财政学作为现代财政学科的一个新方向方兴未艾,其通过引入行为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财政学科新发展,使得财政学更具现实解释力.本文对行为财政学中的实验方法和应用进行梳理,探讨了行为财政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教科书的变迁看西方财政学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当代和20世纪40年代的经典财政学教科书的比较发现,六十年来西方财政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研究方法看,今天的西方财政学大量引入经济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手段从研究主题来看,今天的西方财政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与六十年前已有很大差异.这种演进为我国的财政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视角,其研究成果也给我国的财政学发展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取得很大成绩。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城市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财政应该成为社会主义财政学这门学科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城市财政问题应是社会主义财政学说中的一个新学说。本文拟就城市财政学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改变财政理论落后于经济改革的现实,不仅应当加强对实际材料的发现、收集、分类、概括和抽象,而且应当对财政学(本文特指财政基础理论部分)的已有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本文试图结合财政学目标的探讨来论述财政研究的转轨。  相似文献   

12.
《财政科学》2020,(3):129-129
《财政科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财研杂志社出版发行的经济类学术月刊。立足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建设一流智库的目标,从“大财政学”的宽视野出发,打造中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前沿阵地。《财政科学》适应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创新的要求,旨在助推财政理论研究,反映国内外研究成果,繁荣财政学科建设,更好地为大国财政制度设计、财政科学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财政科学》2021,(3):35-35
《财政科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财研杂志社出版发行的经济类学术月刊。本利立足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建设一流智库的目标,从“大财政学”的宽视野出发,打造中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前沿阵地。《财政科学》适应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创新的要求,旨在助推财政理论研究,反映国内外研究成果,繁荣财政学科建设,更好地为大国财政制度设计、财政科学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一、首先是确立我国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政治和法律依据这是由财政的实质和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后者是一项最大的政治工作。而财政学作为研究和论述财政运行规律和工作要领的科学著作,其理论基础的确立,应以国  相似文献   

15.
首先向《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40年来,《财政研究》成果斐然,成为推动财政理论创新、服务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阵地,为繁荣财政理论、推动我国财政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近些年来,《财政研究》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举措,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学术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希望《财政研究》今后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深入发展,为财税改革谋全局、出实招,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助力我国"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财政史学研究领域新近流行的财政政治学与新财政史学,在涌现新作的同时也有可资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西方理论有其适用条件与范围,不可盲目套用以解释说明中国的财政制度。只要是以财政史实为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应遵循财政学的基本规律。在对传统财政思想的评价中出现的"古人现代化"现象应该正确对待,不宜强加现代理论于古人。  相似文献   

17.
9月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学会在乌鲁木齐成立,兵团副司令员刘建新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兵团财务局局长李萍做主题发言。兵团财政学会的成立,为兵团财政财务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标志着兵团财政财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财政部有关单  相似文献   

18.
一、从更高层次看财政监督的内涵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财政监督的内涵一直存在着争议。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的财政学教科书几乎都把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认为财政职能包括分配、调节和监督三大职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外财政学教材的引进以及财政学理论的创新,财政学教科书对财政职能的界定基本上沿用了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即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三大职能。而财政监督则是财政实现自身职能的一种手段或机制。随后,学术界和实务界又有不少人提出财政监督应该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财政学”尽管拥有跨学科的特点,但是经济学应该是其基本学科属性。“治理财政学”是“中国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鲜活特征体现;“中国财政学”拥有与西方财政学截然不同的逻辑起点,那就是满足人民公共需要的主动逻辑起点;金融学在“中国财政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处理好与金融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科交叉直接决定着“中国财政学”的生机活力;建设好“中国财政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比较方法,以实现学科建设与推动改革发展之间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治理体系,不是西方财政理论的简单借鉴,而是对中国历史理财智慧的时代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调适、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治理体系。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历史上“邦国大本”“养民为先”“礼义秩序”等传统理财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人的立场”“生产再循环”与“真正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学说,创新性发展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理论,从而在实践上生成了独特的财政治理体系。基于古今中外财政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解构新时代中国财政治理的创新现象,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索建立一个既能融合中国话语和体现中国特色,又能涵盖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财政治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