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红霞 《现代食品》2023,(3):221-224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世代相承、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等相同之处,还具有种类丰富、价值较高、崇尚中和、乡土味浓的个性特征。通过调查河南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总结其饮食类非遗的特征,有利于增强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原饮食类非遗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可形成为吃而游、因游而吃的良好文旅生态循环,进而实现饮食类非遗和旅游产业的双赢局面。本文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探索中国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旨在借助文旅产业发展推动中国饮食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山东省招远市坚持把"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尊重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村庄灵魂,传承乡土文化,打造出了一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在传承保护古村落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保护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全国研究候鸟的重要地区,而且雁鸭类资源丰富;近几年由于生境遭到破坏,雁鸭类数量急剧下降;根据山东省雁鸭类资源现状提出一些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文章以正在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为例,在充分挖掘、总结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区文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和总结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结果](1)施甸布朗族拥有祭祀、婚嫁、民间故事传说、原生态歌舞、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习俗等六大类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每一大类民族文化资源均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2)施甸布朗族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文化元素弱化、失传、异质化、散失以及文化传承人处于文化传承与维持生计的两难境地等5个方面的问题;(3)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条件,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施甸布朗族文化乡村旅游"五个一"整合开发模式。[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较好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以旧村改造中的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旧村改造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困难的原因,探讨解决旧村改造中出现问题的方法,以期探索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糖瓜其实就是一种麦芽糖,糖瓜制作的手艺自清朝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10月,糖瓜制作技艺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省文登市的糖瓜制作技艺是糖瓜技艺的杰出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瓦解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加之对苗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的意识不足和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渗透,给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苗族文化老人年迈、部分苗寨逐步消亡及苗语传承危机等方面分析苗族文化保护的现实状况,探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中分析农村文化传承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池州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滕州市共有1250个行政村居,2017年以来,滕州市通过探索实践"两类三型"改革模式,把1250个村居,按照集体经济强弱的不同,整体上分为发展类和保护类两类村居,引导村居准确定位,量体裁衣,根据各自村居的资源资产情况和基础条件,分类施策。目前253个村居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的注册,实施了改革。  相似文献   

12.
马文静  王教庆 《现代食品》2023,(17):145-148
陕西面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陕西面花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实证调研分析陕西面花的造型艺术特征和礼俗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陕西面花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陕西面花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推动陕西面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在原农业部和文化部的有力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时间指针走过5个年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进展得如何?2021年12月18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召开"2021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会",共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大计。会上,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隋斌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山东省水鸟资源,对山东省水鸟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水鸟共147种,隶属13科及9目,其中留鸟5种,候鸟57种,候鸟中38种为夏候鸟,19种为冬候鸟;旅鸟85种;国家保护的濒危鸟类共计15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种101种;阐述了山东省湿地及水鸟概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民间观念。从整体特色上看,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具有丰厚的地域历史内涵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反映了江苏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关联性,是江苏文化具有多重文化交汇、多元共生的重要见证。从保护对策上,应该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重视江苏民俗类农业遗产的全面传承与发展;重视文化重构,强化其文化内生力;文化产业介入与公共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强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了《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重点支持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农村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落实保护和传承措施,扩大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传承人队伍,支持传承人群学习交流培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品牌价值,支持传承和创新传统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山东省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兼职权益问题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的兼职权益保护意识越强,高校对大学生兼职问题越重视;企业的责任意识越高,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权益受损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断代、破坏等严重问题,亟待传承与保护。采用室外和室内调查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的藏、羌、彝三族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四大方面对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四川地区民族类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新模式,从而使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谐共生实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同时发展民主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助力地区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9.
马逍昆  张猛闯 《山西农经》2022,(3):88-91+129
文化传承与保护涉及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该区域乡村文化体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与传承欠发达地区文化在推进河南文化发展中至关重要。以鹤壁市浚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AHP)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两个层面对浚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入探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开设文化技艺学堂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与保护一直是备受关注但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为了了解山东省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分布特点,通过计量、统计、汇总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和省域分布状况,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内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差异大,结构不平衡,有些地区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的地理特色产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山东省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