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双循环"角度看,高速公路正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要方式.高速公路产业对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前高速公路产业还存在供给体系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创新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方面的梗阻,一定程度上影响"双循环"效率发挥和交通强国建设.建议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促进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畅通"双循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许多产业面临着空前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在国内大循环中寻找解决方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命题。同时,我们应该促进科技自力更生,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商业模式进行了调研,进一步提出了“双循环”格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商业模式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内涵(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020年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  相似文献   

4.
孙畅 《对外经贸》2023,(3):126-13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人才供给结构与“双循环”格局相匹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新时代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把握新阶段新形势,完善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新发展格局需求相适应的关键。基于此,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结合重庆工商大学贸易经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五维五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解析其内涵及运行流程,探寻具体实现路径,为推进高等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提升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内外循环,需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理过程,表现为治理主体、对象、制度、目标和观念的多元互动。统筹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加强两者的互动协调,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经济循环效率、保障经济运行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贸易投资和货币金融等领域为新发展格局形成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6.
孙畅  冯仁琼 《对外经贸》2023,(4):115-11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贸易经济人才新要求进行解析,提出“双三螺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实现路径,对于优化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人才供给与新发展格局人才需求匹配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正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正是我国面对大变局做出的前进方向的调整,也是面对产业链重塑时做出的中国选择。新发展格局具有内需主导、创新驱动、安全可控和联通国际的特征,所以产业链安全是我国经济实现对内对外双重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对产业链安全水平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然后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创新能力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水平的影响,旨在提高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8.
虎靖杰 《商展经济》2023,(19):13-16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跨境电商正在迅速崛起并改变着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在“双循环”格局下,跨境电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取得长期发展,跨境电商企业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通过这些策略,跨境电商有望在“双循环”格局下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双循环”格局进行介绍,总结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双循环”格局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探究“双循环”格局下的跨境电商发展优化策略,以期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文利 《商业时代》2022,(3):180-183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下,基于我国2000-2018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消费水平和技术创新对流通业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均对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消费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明显;消费水平与科技创新对流通产业具...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的重要突破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国内生产链视角切入,结合2000—2015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使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考察制造业国内生产链延伸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成本削减效应”“融资约束纾解效应”“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国内生产链延伸发展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创新意愿,还能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数量和提升创新产出质量。分组检验发现,其对大规模企业和低开放度地区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小规模企业和高开放度地区企业。同时,拓展性分析表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上游度对国内生产链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本研究既拓展了生产链与企业创新的交叉研究,又为更好地实现国内生产链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裴超 《中国会展》2023,(1):58-61
<正>“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我国会展业与“双循环”战略的对应就体现在所搭建的一系列会展活动平台。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西安市作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近年来面临着外贸转型升级的压力。数字外贸依托新一轮信息与数字技术将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交易链的融合发展,成为“双循环”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能拓宽西安市数字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双循环”背景下西安市数字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循环”背景下西安市数字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由于逆全球化风气和新冠肺炎的打击,贸易受挫,经济低迷,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格局也深受影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跟随国家发展的进程,进一步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当下的重点。从开放型经济的新定义出发,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开放现状进行分析评估,结合双循环背景,对新形势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开放布局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4.
“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在供求两端呈现更大的可塑性。近年来,广西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但发展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县域经济供给端呈现“一、三进,二退”特点,需求端消费呈现“两个低于”特点。“双循环”格局下,广西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优质供给体系;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市场供需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RCEP、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的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打造国际一流枢纽平台是江苏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新发展格局对江苏省构建物流枢纽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省双循环物流枢纽的构建基础,分析出江苏省物流枢纽仍存在着未充分协助形成和融入统一大市场等短板。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江苏省应加快推进物流枢纽融入统一大市场、增强物流枢纽的国际化水平、提升物流枢纽内园区建设质量和提升物流枢纽的现代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戴智 《商展经济》2024,(4):15-18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中国发展现实做出的长期战略抉择。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境况下,数字经济仍能迎难而上,保持逆势增长,成为应对冲击,提升经济韧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从新发展格局需要数字经济的赋能、数字经济能够赋能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新发展格局三个维度来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对厘清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况。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前发展战略。 漯河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发展战略布局中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发展短板,顺应“双循环”发展布局,实现自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进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实现我国经济安全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供应链与“双循环”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度揭示供应链促进“双循环”的形成机理,即通过锻造供应链的韧性,提升供应链的柔性,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能力,实现“双循环”的互促协调;通过提高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优化国内大循环的质量,疏通国际经济循环的堵点,进而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基于供应链的新视角,通过供应链跨境协同将由需求侧、供给侧、供应链本身的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所形成的内循环与外循环有机结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套、互促协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完整理论框架。最后,基于供应链视域提出助力“双循环”实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石玉玲  潘佳宁 《中国报业》2023,(10):214-21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版业需要用好国内国际资源,增强出版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外循环”,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当塑造双循环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数字化战略、内需主导战略、国际传播战略,推动产业链重新布局,畅通产业链循环,促进出版业跨界创新,以此构建良性生态,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也是新阶段推进强大国内市场与贸易强国建设的立足点。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当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以前瞻性、战略性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规制体系。重点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商品流通大通道;加强流通载体的建设,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提升流通市场营商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