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三省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亟待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降低区域碳排放以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宏观目标。以STRIPAT模型为基础,运用东三省2000-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不同情景下东三省碳达峰时间及峰值量进行预测;最后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定量考察金融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的具体影响作用。研究表明:金融相关率、金融效率与碳排量之间分呈正、负相关;强效节能情景是实现东三省碳达峰的最优情景,峰值22.7435亿吨,达峰时间2030年;金融发展增长速率的提高会导致东三省达峰时峰值量的降低。东北地区应鼎力推动金融发展,助力碳达峰任务达成。  相似文献   

2.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船舶工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船舶工业领域实施低碳减排路径迫在眉睫,开展此领域的碳达峰预测,对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船舶工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船舶工业实际调研数据,构建了船舶工业领域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及碳达峰预测模型,并利用多指标评价分析、显著性差异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三种分析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China_Shipbuilding-LEAP模型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王天雨 《北方经贸》2023,(3):99-102
2020年9月22日,中国作出了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作为能源消费三大领域之一的建筑部门,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的17%来自于建筑业,而我国建筑业用能约占全社会总用能的20%。建筑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是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节能减排与能源消费变革工作的重点。然而,由于产权制度缺失、环境主体责任不明、市场辨识度低、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绿色建筑碳减排领域仍存在着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成本投入大于预期碳减排后所带来市场收益的显著外部性问题,无法将碳减排量与经济利益有效联系。因此,运用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政策调控、金融制度监管、金融交易机制设计,探索碳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业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实现,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下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构造经济高质量增长与绿色发展共进的国内环境,将发展视角聚焦在碳中和水平上已是重中之重。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13个省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异质性分析产业协调度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产业协调度对碳排放量起抑制性作用,提高产业协调度有利于减少碳排放;(2)人力资本对环境效率的作用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物质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在我国产业协调度和碳排放水平关系中呈负向调节作用;(3)从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视角来看,不同规模的省市具有不同的对碳中和系统的影响因素,同一因素在不同规模的省市会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希望本研究有助于帮助企业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目标,各地方政府出台碳中和相关政策,在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在需求侧推动绿色出行,减少一次能源消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来判断2030年碳达峰压力下可能受影响最大的区域。结果发现,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增长率高的区域以及高耗能行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受影响较大,同时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可能路径为零碳电力。  相似文献   

6.
缪全诚 《上海商业》2023,(7):183-185
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减少碳排放量,探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现状与发展策略。描述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意义,明确我国对全球环境气候治理的权利与义务。论述我国当前碳排放现状与难点,包括我国当前碳排放总量过大,工业体系中以高排放设备为主,在碳排放比例中以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为主,同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任务艰巨等四项主要问题。研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建议,需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完善碳定价制度,建立全面的能源转型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7.
章金瑞 《商展经济》2023,(11):29-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生产和消费有序地向低碳节能、清洁高效转变,青海省于2022年12月出台的《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青海省未来经济社会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从国内外碳排放的现状、实现碳达峰的路径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并查阅了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对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从附加值贸易视角重新审视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本文基于1995—2018年6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出口国内附加值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倒U型”关系;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美洲、欧洲地区整体到达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提升、碳排放下降的阶段,但是亚太地区尚未到达碳达峰出口拐点;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碳达峰出口拐点在农林牧渔业、服务业、采矿业、制造业中依次提高。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出口—碳排放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会整体降低碳排放,但使碳达峰出口拐点右移,而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的提升会使碳达峰出口拐点左移;全球价值链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出口—碳排放关系中发挥差异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碳减排提供了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赵哲  谭建立 《财经论丛》2022,(11):41-5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的顶层设计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出规模通过直接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对碳排放保持抑制作用,而通过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促进了碳排放,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比的碳减排效应显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存在调节作用,以经济和人口衡量的城镇化进程强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以社会和生态衡量的城镇化削弱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0.
陈蕊  陈显荣  金璟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12):183-187+20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减少农业碳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0年西部地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业系统的碳排放量测算,利用泰尔指数探究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存在非均衡性,农业生产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匹配程度有强化趋势,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正在得到逐步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再逐步减少的态势,农业生产与降低农业碳排放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基于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在农耕地集中区域,建立绿色生产的标准化农业区域及规模化生产的标准体系;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朱迁邦 《江苏商论》2022,(12):91-93
为解决工业发展、人口激增等带来的碳排放超标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争取在努力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环境生态平衡。能源改革,即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光伏作为应用范围最广、使用场景最多的清洁新能源,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当前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对于碳中和远景下光伏行业发展进行回顾与前景展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13.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四种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在不同经济地区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在地理分布上集中于华东与华南地区,存在不均衡性,其他地区也存在协同化或多极化的碳排放格局;且各因素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工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工业经济规模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逐渐实现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结构性减排将是未来的主要减排方式;提高能源消耗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转型是未来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周子琪 《商展经济》2024,(6):155-158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场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变革,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助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实现手段。本文基于西北五省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绿色专利授权总量和绿色实用专利总量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西北五省未来能源结构低碳化方向优化、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参考建议和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模式,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随着“双碳”时间节点公布,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必然要增加对低碳因素的考查,企业的绩效评价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碳投入、碳产出、碳减排入手,考虑系统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出适合碳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正>中美于2014年11月12日在北京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那么如何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经济能源模型与自下而上的分品种的能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模拟对比了基准情景(2030年之前碳排放无法达峰)和目标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向世界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成果激增,对现有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凝练研究主题,识别当前的研究热点与不足。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双碳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413篇精选文献进行聚类,形成13类研究主题。为解读主题内涵,计算202个高频关键词对13类主题的信息增益,选取各主题信息增益前五位的关键词对主题内涵进行解析。研究结果如下:全球气候治理与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双碳领域的热点主题;其他研究主题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双碳政策工具,碳减排与达峰路径,区域碳达峰,可持续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海洋碳汇。其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海洋碳汇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鸿超 《商业故事》2021,(16):117-118,121
随着"新基建"概念在中央顶层会议数次提及,5G、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和全人类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以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相关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在 2020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我国“十四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和地方已经对未来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订目标与具体规划。 海南是国家著名的低碳试点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以来,海南在减少碳排放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今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动碳中和起步期。 为了更好地探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建设机制,文章从双碳政策为海南带来的机遇和海南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利用2012-2019年国内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对“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城市绿色发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促进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双碳”战略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地加快碳排放“双碳”战略步伐。因此,政府应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融入“双碳”目标规划的理念和目标约束。同时,要建立健全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基准的投入产出评价机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有机协同推进,将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城市建设运行中的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