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镇安县对乡财、村财管理也做了相应的变革。截止2004年6月30日,全县2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已全部纳入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实行“村财乡管”。同年7月1日正式运行;从2005年1月1日起全县25个乡镇财务统一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乡财县管”。  相似文献   

2.
经过5年的村财乡监督制度试点工作后,2002年4月,彬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村财乡监督制度.经过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至2002年8月,全县原有的325个村委会的财务全部纳入了16个乡镇政府的统一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县(乡)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收支透明度低、隐性非合理开支增大、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务公开不规范.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等问题进行了改革,额敏县某乡从2006年实行了“村财乡管”,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村财乡管”中的经验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我是河南省新乡县古固寨镇前辛庄村委会主任。我说说我们村委会状告镇政府“村财乡管”的事,请大家评评理。“村财乡管”的由来及主要内容1997年,中共河南新乡市委颁发了64号文件,要求全市各乡(镇)普遍实行村财乡(镇)管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新乡县古固寨镇人民政府也建立了“村财镇管”制度。基本内容是:1“.对行政村的资金、账目及原始单据凭证由镇农经站实行‘双代管’,农经站管钱不用钱,村用钱不管钱”。2.村级“设立三账一薄”,“均为双套,由农经站代管一套主账,留村的一套作为副账(不附原始单据)”。3.“各行政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相似文献   

5.
李杰 《西部财会》2011,(12):59-61
勉县从2004年3月开始,全县实行“乡财县管”、“村财村用乡镇代管”。通过近8年来的运行,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村集体收益管理不严密、会计原始凭证不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乡镇财政存在重记账轻管理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农村处詹成付同志在《乡镇论坛》1998年第1期发表的《推行“村财乡管”要慎重》一文,我认为符合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实际。近年来,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变化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由于责任制的变更,人们只注重“分”的效果,却忽视了村级“统”的优势。80年代初,有些地方从上至下只讲分得越彻底越好,使本来就很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也被“分”得精光。80年代中期,又刮了“村财乡管”一阵风,一刀切地把村的帐和钱全部集中到乡“会计服务站”管理,刚好这时又兴起了“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办企业浪潮,村里的钱…  相似文献   

7.
《西部财会》2005,(12):I0004-I0004
佳县会计局成立于2000年8月,与会计核算中心合署办公,人员编制57人,其中乡级委派会计20人。纳入县级会计核算的单位有165个,纳入乡级核算中心核算的单位有112个,全县663个行政村(含8个居委会)有661个纳入村财乡管,  相似文献   

8.
孙宁波 《西部财会》2011,(11):45-47
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工作不规范,乱开支现象愈演愈烈,积极推行“村财乡管”,真正落实农村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民主理财,推行财务公开,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农村经济管理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9.
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家对“县财省管”、“乡财县管”、“村财乡管”都很熟悉,但对“组财”乡、村两级怎么管似乎了解得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农村村民小组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有的连组长都没人愿意当,自然谈不上“组财”怎么管。  相似文献   

10.
推行“村财乡管”要慎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财乡管”只是一种非常措施,倘若超出特定的对象和范围,就会有许多弊端,全面推行这种制度将使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农村处的詹成付同志专门撰文给大家提个醒──最近,我们到农村搞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在实行“村财乡管”。从调查情况看,“村财乡管”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批钱、管钱、用钱三分开,即乡(镇)政府能批钱但不管钱,乡(镇)农经站能管钱但不用钱,村里用钱但不能存钱,村里存钱过多或不能将多余的钱入帐于乡(镇),将按贪污论处;有的表现为乡(镇)政府责令村里把所有的资金和帐目…  相似文献   

11.
毋庸讳言:目前在许多地方,村级财务混乱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此,不少人把希望寄托于"村财乡管",可一位来实施这一办法的地区的村主任却急切呼吁──读了《乡镇论坛》1998年第一期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农村处詹成付同志撰写的《推行"村财乡管"要慎重》之后,觉得文中的许多话正说到了我们村干部的心坎上。"村财乡管"作为一种行政手段,时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宏观监督和管理.防止村财流失,保证资金用在农业生产和公益事业上,以及对保证村干部清正廉洁等方面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它往往产生许多弊端,不仅违背了…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归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安阳县2007年开始在全县推行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实行村财乡管。2009年将农经站统一更名为"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理服务中心在确保村集体"三资"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以代管者的身份介入到村级管理者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村财为何交乡管?》一文,介绍了海南省澄迈县推行“村财乡管”的经验。文章说,以前1/3以上村组财务有问题,如管理混乱、干部说了算、公款私存、贪污挪用等,农民告状不断。现在各村账册交乡专门的会计机构管理,县里还强调村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受益权不变。乡管规范了村组财务管理,村民、干部都欢迎,告状的也少了。我不否认报道的真实性。从短期实践看,乡管是成功的。以前民主监督不健全,农民、干部互不信任,告状不断,由乡镇管理,农民信任感增强。但从法律角度讲,“村财…  相似文献   

14.
乡镇借着“村财乡管”的名义把村里的钱拿去胡支乱花,或者把着村财审核权而吃拿卡要的做法固然不合法律政策,然而有一种“村财镇管”的办法却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乡镇论坛》1998年第3期林生钟同志的文章《村财乡管别给我们上枷锁》,深有同感。我是1980年干农经工作的,我们乡当时就实行了村财乡管制度,百元以上开支,党委书记亲自审批,农经站只有50元的审批权。那时我们这里刚搞大包干,集体资金雄厚,全乡16个村,共有积累资金百万元之多,可是到1985年,仅余10多万元了,为啥短短5年,下降如此之快呢?缘故就在村财乡管上。乡里要办工艺厂,没钱购买玻璃,党委书记一句话,让农经站经20万元。不给行吗?站长说,惹不起躲得起,他溜到宝鸡市躲了:天,一回到乡上,书记一…  相似文献   

16.
村财乡管作为解决当前农村基层组织财务收支混乱、干群关系紧张等社会问题的对策,受到了广泛推崇。但在近年的乡镇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一些乡镇组织违规作业.模糊村级财产产权套取属于村级的财产.容易把“村财乡管”变成“村财乡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乡镇财政资金吃紧,为追求政绩,保证县级下达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不得不借用村级资金.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发展,村账乡管工作事实上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但在一些地方,村账乡管却正在向村财乡用演变。因乡镇财力吃紧,或者是个别乡镇领导及村财管理者私欲膨胀,村财乡用的问题正日渐浮出水面。具体表现在乡镇以村级资金填补乡镇财力缺口,名为借用,却一借不还,或整借零还,直至不了了之;或以乡镇发展村级福利等名义,将本应由乡镇负担的费用巧立名目转嫁到村级头上,“转移支付”村级财力;或个别领导及村级财务管理者利用职权,将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拿到村里报销。  相似文献   

18.
“乡财县管”是指以乡镇为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本文分析“乡财县管”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提出推进“乡财县管”完善乡镇财政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乡镇论坛》杂志不断发表有关“村账乡管”的文章 ,每篇文章一看题目 ,就知道对村账乡管这种做法持有异议。有心人只要认真看一看这些文章 ,便会发现之所以对村账乡管提出非议 ,是因为一些地方搞的“村账乡管” ,是把村里的钱账一齐揽下来 ,村里的钱交到乡里 ,村里用钱要乡里批准 ,有的钱还被乡镇挪用 ,甚至被平调 ,村里失去了经济自主权。这种既管账又管钱的做法 ,应该叫“村财乡管” ,它严重侵害了村集体经济利益 ,肯定会让干部群众产生不满。但是还有一种“村账乡管” ,就是只管账不管钱 ,村里的钱 ,村里仍然可以自由支配 ,乡里…  相似文献   

20.
顺应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为了切实转变乡镇财政职能,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农村财政管理模式。2006年初.天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麦积区先行试点.全面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工作。按照乡镇职能转变的要求和《全市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意见》,麦积区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推行了以“乡财区管乡用、村财乡管村用”为主要内容的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坚持六个不变、围绕四个阶段、抓好四项清理、突出四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