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根据海南省1998~2009年经济、资源与环境数据,建立了海南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模型,对海南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协调系数波动较大;不同年份,不同系统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海南省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发展匹配受外界影响大,三系统间的协调系数较高,大部分均超过0.9,这可能与海南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特殊的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3.
广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学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构建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模型和协调发展水平模型,运用1995—2007年间广西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进而评估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从实证分析结果看,"九五"以来,广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水平比较低,目前处于弱协调的状态,但呈现逐渐向较高协调发展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电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分析了两者的评价指标,通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计算出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并对协调度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电网建设评价提供一种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凋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运用MATLAB7.0和SPSS16.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ESRE)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度和协凋发展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对象,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EA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特征:复合系统协调度城际差异明显,与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正相关;整个圈域处于协调发展态,但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地域分布不平衡,形成核心一边缘与等级板块复合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构建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成都平原城市群所包括的7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城市群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为0.59,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界于0.53~0.68之间,各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差异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成都平原城市群面临的两大任务.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江苏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分析了江苏省过去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水环境演变趋势,并量化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回归方程;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模式对江苏省未来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保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并削减重点污染行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水环境,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PERD)的矛盾在中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并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能够为各地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不同模式,构建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分析、选择建立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学术定义及实践认识,本文识别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区域经济系统整体保持高速增长.利用Moran I系数、基尼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测算了广东省1995-2010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实证分析结论显示,“九五”计划初期至“十一五”规划末期,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从1996年的比较协调发展阶段到2010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表明广东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相志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8,1(1):39-43
本文通过对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指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改进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促进协调发展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东部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省(区、市)之间科普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指出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探讨了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学技术普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比利时生态税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刺激经济和促进绿色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比利时生态税的三大目标,以及劳动税向能源税转移、发展节能型建筑、废除煤炭优惠税、鼓励低能耗交通、支持低能耗企业等多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高耗能产业群在循环经济中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耗能产业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特点使之成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被关注的重点。提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协同发展的3种模式以及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维然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14-19,23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外贸近年保持快速发展并在新疆外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未发挥地方资源及产业优势,故对地方经济增长拉动性不强,而解决措施在于建立立足资源优势的农业和林果业、工业,将天山南北坡建设成加工贸易的生产基地并加快利用高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选取4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组成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引入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社会和谐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社会总和谐度处于一般和较高之间,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规划"为依据,建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单指标历史标准的方法,以及多指标综合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不仅从纵向分析了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西部地区的变化,而且对西部地区十二省份进行了横向比较,全面论证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变化过程和现状,以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经济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涛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2):15-17
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摆脱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充分有效地开发显得紧迫而重要。本文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统一的必要性,并针对西部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徐静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6):26-28
富足的资源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开发的合理与否则是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去在如何开发利用西部资源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开发行为上的极在偏异,造成西部资源开发相当严重的负面效果。本文提出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指导开发,并着重挖掘阻碍西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八大障碍,由此揭示出:只有立足于突破这些障碍,才便于寻找到合理而有效开发资源,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