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佳佳  林宇星  黄志刚 《亚太经济》2020,(1):51-61+150-151
在资本账户开放视角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在跨境资本流动冲击、房屋需求冲击、技术冲击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跨境资本流动会引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此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应当协调配合。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搭配会出现"政策叠加"和"政策冲突"效应,两者的协调配合不仅取决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同步程度,还会受到不同类型冲击的影响。第三,面临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房屋需求冲击时,应该强调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技术冲击下,政策当局使用纳入宏观审慎思想的扩展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平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视角,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分析了在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认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应由独立于央行的部门执行,以避免逆周期调控与央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相冲突;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在考虑稳定通胀和产出的同时,还应关注银行信贷的变动。除使用宏观审慎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外,文章还发现提升全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对金融和经济平稳发展起到较为长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视角,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分析了在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认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应由独立于央行的部门执行,以避免逆周期调控与央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相冲突;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在考虑稳定通胀和产出的同时,还应关注银行信贷的变动。除使用宏观审慎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外,文章还发现提升全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对金融和经济平稳发展起到较为长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金融危机之前,负责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存在于经济繁荣之上的金融脆弱性,鲜有国家采取审慎的宏观政策。而在此之后,各国纷纷把审慎的宏观政策作为实现金融稳定的一种新型工具。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双向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而且二者都会产生预期外的国际溢出效应。例如:新兴市场国家出于谨慎的目的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会对美国的金融稳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包含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的NK-DSGE模型,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政策机制下金融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发现,宏观审慎政策的引入缓和了金融冲击的效应,并且可以同时实现稳定物价和稳定金融系统的目的。社会福利分析的结果表明:(1)金融冲击下,仅对产出缺口和通胀做出反应的政策具有最低的社会福利水平;(2)如果货币政策考虑信贷市场,并同时使用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那么社会福利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意味着金融冲击下,政府应该积极行使对信贷市场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以及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机制。当前,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利用金融冲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因此,采用对信贷市场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以及反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将具有相对较好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宏观审慎政策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全球72个国家银行体系2000~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作用于银行体系风险的有效性及国别异质性。结果表明:总体上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银行体系风险;综合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针对银行总体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针对银行资本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针对银行资本与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较为明显,且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更为有效;针对借款人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仅在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针对银行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不同情况下的效果均不显著。文章研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为有效预防和精准处置银行体系风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立军 《特区经济》2012,(8):119-121
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分析了我国在建立宏观审慎框架时可能面对的风险识别、工具运用和治理安排三个方面的挑战,提出了明确宏观审慎政策边界、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识别、改进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和评估、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安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与价格稳定、扩大就业并重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文章论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稳定金融风险上的作用机制及政策合作匹配问题。研究显示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线性关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因此,应当将金融稳定目标明确纳入货币政策规则,且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匹配发挥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对“双支柱”政策框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搭配使用宽松性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削弱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且该政策效果在国有银行和处于经济下行期的银行更好。跨境资本流动对“双支柱”政策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影响。跨境资本直接投资规模增大会削弱宽松性宏观审慎政策对扩张性货币政策风险效应的治理效果,但跨境资本证券投资及其他金融投资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同调控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宽松性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抑制银行信贷扩张及提高银行非利息收入渠道来削弱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且这种协同调控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型和贷款型宏观审慎政策实现。该成果对科学设计“双支柱”政策框架和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并以此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继红 《理论观察》2012,(3):122-123
近几年来,经常性资本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局维持金融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如果以提高利率来应对资本流入带来的失衡,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并增加本币升值压力.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包括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积累、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措施、以及资本管制等.但中期来看,这些政策工具可能会破坏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使这些政策工具与利率政策接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构建并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框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金融监管探索与实践。文章借助2017年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绿色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2012~2020年163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MPA绿色扩容”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7年纳入绿色信贷指标后,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该扩容政策能够发挥出明显的风险稳定效应。机制分析表明,“MPA绿色扩容”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央行的资本监管压力、增加银行的资本缓冲以及提高社会声誉评价这3个机制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扩容政策的风险稳定效应在全国性经营、系统重要性、低杠杆率的稳健型商业银行中影响更强。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绿色信贷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为监管部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和推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动荡的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双支柱调控框架理论在资本流动领域存在进一步应用的空间。文章通过构建以商业银行跨境融资及向企业进行外币贷款为特征的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论证了中国在面对跨境融资风险冲击时以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及其动态调整规则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论证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主要结论为:其一,商业银行跨境外币融资会增加国内企业外币贷款甚至本币贷款的风险且会在一定程度造成上本国产出和物价的波动。其二,正常性、奖励性、约束性三类不同强度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国内企业应对跨境融资风险冲击,但不利于宏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且存在向家庭部门外国债券投资传导不畅的弊端。其三,正常性、奖励性、约束性三类存款准备金利率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协调效应集中体现在提升经济的产出水平和降低物价方面,且对于调节国内企业的本币贷款成本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因此,货币当局应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动态调整功能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多元组合协调效应,从而在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的同时满足企业合理正常的本币与外币贷款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雷蕾  彭孙琥 《南方经济》2016,34(2):106-117
基于中国2002-2015年3月的月度经济金融数据,作者利用简单相关性、VAR模型、ADCC-GARCH模型对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价格稳定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二者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同时,作者还研究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影响微弱,单独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最后,本文选取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论证本文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二者关系,进一步强调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为决策部门制定合适的政策、促进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在开放经济下,宏观审慎政策如何降低由跨境资本流动引发投资过热导致的金融失衡、社会福利损失,并着重分析了在不同违约概率条件下,如何从跨境资本流动渠道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累积,而后通过一个四变量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国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以及金融杠杆的区制效应。结果表明,实施对国内金融部门与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制特征。在常规时期,应当以针对国内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而在危机爆发时期,应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同时放宽对国内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管理。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是一国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协调促进,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二者先后发生了四次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以往冲突的进行分析,给出了关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文献中屡见不鲜。本文认为金融自由化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一个独立效应,与此同时,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协调一致也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换言之,金融自由化作为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仅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而且也会显著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经验证据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意识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不代表整个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各国都在尝试建立一个成熟的框架来监管金融市场,防范即将到来的风险。文章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设置、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还有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使用三个方面,概述了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最新进展,分析美国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方面带来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对中国框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贾春阳 《中国经贸》2014,(15):176-17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资》2011,(2):11-11
原文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刊发在经济学家吴敬琏主编的《比较》杂志上。在此次演讲中,周小川除了提到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五个方面的政策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20.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积聚的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北部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依靠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才可能促进金融积聚。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金融聚集动因,文章提出了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管理两方面进行倾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