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工程建设企业应在智能建造发展中居于创新主体地位,本文对中建八局智能建造“413N”发展规划及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六大重点方向进行了剖析。行业背景智能建造是当前建筑行业的重要命题,它涉及到建筑行业的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各个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凭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系统软件等基础科学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智能建造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正>构建信息化为动能的高效项目管理体系;拓展智能化为支撑的智慧物联监测体系;聚焦核心业务智能建造应用。1路桥施工企业发展智能建造势在必行智能建造引领路桥施工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建造囊括BIM、GIS、IoT、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  相似文献   

4.
<正>中亿丰在“建造-制造-智造”三造战略牵引下,率先构建中亿丰智能建造“1平台+6专项”体系,致力于实现中亿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创新集群。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在引领建筑产业变革,推动工程建设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建造的核心在于三个身份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我们传统施工企业身份的转变,我们不再是传统“造房子”的施工单位,  相似文献   

5.
<正>推进智能建造向智慧运维迈进;全力打造少人化、无人化施工;持续完善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建造被认为是引领中国及世界高速铁路建造发展的重要方向。中铁电气化局在行业内率先推广应用智能建造体系,为加速推进高速铁路四电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中劳动力短缺、施工安全性差、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等痛点,建筑机器人将在建筑行业中推广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以有效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施工效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筑机器人凭借其在建筑业中的高质量、高效率、高覆盖等优势,助力建筑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日渐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部分建筑企业认为建筑机器人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为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仍趋向于采用传统的建造与管理模式,对智能建造的探索积极性不高。文章通过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将采用建筑机器人的智能施工模式与传统施工模式下相同定额子目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能够为建筑机器人推广投入到建设项目,并在其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实施方面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施工企业推进智能建造是大势所趋。智能建造具有涉及面宽、技术性强的特点,因此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究竟应如何做才能有效推进智能建造?2020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委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35年我国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目标;2020年9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建造技术。自此以来,智能建造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多主体有机协同、共同推进,需要推进相关技术的广泛性、体系化应用,将推动施工管理机制创新、资源协同优化、过程闭环控制。近年来,建筑业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造工业化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国家大力推行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智能建造的实施将以协同创新为主导模式,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与现场装配化为重要载体,根本性推动建筑业变革升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基于工业机器人的罐装洗衣液生产线装箱系统,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视觉识别技术等相互结合,合理规划了智能生产线各单元的位置布局,有效实现了机器人代替人工搬运的过程,可自动装卸、自动码放加工成品,实现了产品的高效率、低成本加工,是一种工业机器人在智能生产线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以钢结构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以现场智慧建造为突破点,拉通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构建“前中后”台数字管理系统。1发展智能建造的紧迫性传统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建筑业对智能建造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建筑业施工工人短缺。据统计,2022年建筑业从业人数5232万人,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  相似文献   

11.
<正>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企业破局重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只有通过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推动业务模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但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消耗巨大、  相似文献   

12.
<正>建筑机器人开创了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它有助于建筑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国内建筑机器人研究才刚开始起步,技术整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其产业发展痛点主要在于:施工作业环境差;使用安全难保障;投入产出比较低;行业体系标准欠缺。我国建筑业经济体量大,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占GDP的25.6%;从业人员多、年龄结构断层,2021年从业人数5282.94万人,其中青壮年建筑从业者仅占两成。目前工业程度化低,90%的建筑从业者都在从事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建筑施工自动化迫在眉睫。结合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将机器人技术用于建筑作业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和建筑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将BIM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项目建造管理中,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的建造效益和企业智能建造水平,实现工程建造高质量发展。BIM的发展情况美国Autodesk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概念,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水运工程智慧建造未来发展方向:智慧规划与设计;智慧装备与工艺;智慧施工与监控;智慧运维与管理;智慧信息共享与交流。1水运工程智慧建造发展必要性的思考提到智慧建造,我们通常会想到装配式建筑、造楼机、砌砖机器人等场景。近年来,智慧建造在房建领域发展迅速,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与房建工程相比,水运工程的智慧建造也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仍然面临卡脖子问题;二是智能建造等变革性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三是数字化系统建设的企业内外协同较弱.建议如下. 加大数智建造通用共性技术研发.推行智能建造,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建筑业数字化改革的推进,我们正迈入数字孪生时代,而真正实现建筑物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其基础前提是建造对象和建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这样一个过程唯有依托于BIM建立数据模型才能实现,真正达到智能建造或智慧运维。BIM与智能建造的关系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作为传统行业,  相似文献   

17.
<正>智能建造融合了BIM,GIS,Io T、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它们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智能建造的技术体系,是智能建造的技术基础。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成本不断升高,经济结构矛盾不断显露。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18.
<正>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以智能建造为人民建好房。在“一个底座+两条路径”发力,建设工程数据底座,发展工厂智能生产和现场智能施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安居集团作为保障性住房专营机构,在“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BIM与智能建造融合难,既有市场原因,也有管理体制的因素。刚开始用BIM,是供方市场,前期投入比较大,前期成本高企会制约新技术的推广;再一个就是管理体制割裂了,设计施工不是一体化的,设计做了BIM模型,不会交给施工单位,造成重复建模,成本加大。BIM与智能建造必须要结合应该说“BIM与智能建造”是中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包括中国中铁都在搞“数智升级”,“数”,就是实体的数字化,就像咱们现在说的BIM技术,它作为数字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正>BIM的应用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数字化转型将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将围绕高质量的数字技术、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全生命期的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积极推进面向未来的智能建造。BIM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今天,“数字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我们每天用着微信、支付宝、淘宝,我们几乎离不开手机;工业领域有智能工厂;物流领域有智能仓库、无人码头;农业领域有智能灌溉、智能大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