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科技创新组织应发挥三大功能:企业成长的发动机;高层管理决策的智囊图;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者。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对创新能力的建设有了明显的增强,对创新软实力的投资逐步加大。中铁四局建立了管理与技术研究院,打造支撑集团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能力;中铁二十局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十三五”“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放在了与“技术研究攻关”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为了提升管理效能、实现降本增效、突破企业百亿生产规模,中铁四局二公司先后在宁波、上海、绍兴等同期项目集中的地区推行区域经理部管理模式,一举成为了四局三级公司中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然而,在企业生产突破两百亿大关的过程中,区域经理部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规模增长下的项目区域管理需要,组织模式二次变革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正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及电子系统与设备、飞行器测控、武器装备和卫星应用电子系统与设备的研制、生产以及相应电子学研究。研究院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先进。经过51年的发展,研究院代裹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发展领先水平;是中国卫星导航技术领跑者;推动我国卫星数传及处理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最具实力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铁四局的企业文化,由自觉生成向积极构建转变,历经孕育、催生、变革、跨越、升华五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勇于争先,永不满足”为核心的争先文化,在“铸魂、塑形、育人”方面发挥了突出重要的作用。争先文化,孕育于抗美援朝、源于发展需求、成于市场实践,是中铁四局辉煌历程的生动写照。争先,就是敢为人先,永争第一。可以说中铁四局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抗美援朝精神为底蕴、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的争先史。70多年来,一代代中铁四局人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集团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刍议唐健陕西红川机械厂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航天总公司第四研究院如何在适应市场经济大潮中寻找出路,这是每个四院人所为之关心的。笔者认为第四研究院应该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按照“大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中铁四局人才发展院(党校)从传统的职工教育培训组织中脱胎而来,致力于服务中铁四局建设"一流现代化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基于70年来员工培训工作的积淀,特别是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个在基础设施领域独具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党委认真落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的部署,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目标,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落实"四突出、四推动",精心打造学习型组织,凝聚推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智慧力量。突出党政同抓、顶层策划,推动创建活动全覆盖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领导班子和党员职工群众的素质和能力,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研究院落实航天科工集团"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引领和推进飞航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院党委始终坚持党政一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于2008年开始启动知识管理研究工作,并逐步在研究院知识管理部门的带领下持续发挥研究院知识管理技术支撑作用,找准定位,探索并解决知识共享与保密安全的矛盾问题,制定了研究院知识管理战略纲要、知识管理"十三五"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知识管理战略纲要及知识管理推进阶段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几年来,研究院陆续组织开展了建立技术图谱、内外部知识资源梳理、专家访谈、成果收集等知识管理工作,从多个方面积极开展了管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笔者对近年来研究院知识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思考,旨在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航天工业管理》2011,(10):48-49
本刊讯《航天工业管理》理事会第四届年会暨编委会于2011年9月19~22日在银川市召开,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动力供应站、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航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是研究院预研创新总体单位,肩负着牵引航天先进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而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对于科研型组织而言,任职资格管理对其人才的选、用、育、留发挥着核心和基石作用。几年来,研发中心持续推进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设计、研究和生产实体,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生力军之一。经过50多年的安全管理创新发展,研究院实施了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型号设计、生产、大型试验技术安全管理控制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氛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绩效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被誉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事业的摇篮,在固体运载火箭、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研制领域具有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7月1日是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成立8周年的日子。8年来,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始终坚持将"军品立院、民品兴院、人才强院、科技驱动、军民融合、整体发展"的战略方针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战术武器事业部成立于2010年3月16日。作为研究院的总体设计单位之一,战术武器事业部的组建是研究院面向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战术武器领域市场竞争力和总体能力的战略举措。战术武器事业部作为研究院战术武器业务领域经营责任主体,代表研究院开展战术武器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事业部模拟利润中心运行,致力于战术武器业务流程的全要素管理,由原来以"型号管理"为主线设置组织机构,发展为以"领域管理"为主线设置组织机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壳牌适时对业务结构和产业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由上下游一体化逐步演变为以业务链、技术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三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技术链,成立项目与技术部,统筹管理技术资源;技术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提升项目执行效率;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一体化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形成一体化供应链,实现协同高效可持续发展.2023年初壳牌公司组织机构改革为一体化天然气和上游板块、下游和可再生能源板块、项目与技术板块.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启示:一是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并逐步由上下游一体化转向业务链一体化;二是整合集团技术资源,减少总部研究院数量,进一步提升总部级研究院研发水平和市场化运作能力;三是加强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项目各阶段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强化成果应用及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17.
<正>不忘初心履行圆梦航天的神圣使命1957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正式成立,这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的前身。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在观看苏联研制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武器的纪录片时提出了"有矛必有盾"思想。"有矛必有盾"思想是研究院的立院根本,建院60年来,全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心描绘了一幅共和国空天防御体系蓝图,筑牢国家安全的坚固基石。  相似文献   

18.
作者有针对性地分别论述了关于行业、行业管理的涵义和特点。作者指出,行业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分类,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社会分工系统,是以专业化技术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单位集合体。因此,行业的存在形式具有商品经济性,技术结构上的相对集中性以及组织结构上的分散性。作者分析了行业、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行业管理,作者指出它有四个特点,即它是综合性统一管理;它具有管理对象在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内在矛盾;它是通过市场间接控制企业活动的宏观管理;它是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作者在最后分析了行业管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9.
简介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是1979年成立的科研机构。我院长期致力于珠江流域治理及其河口动力规律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河口及河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库调度和水利信息化等领域。我院下设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信息化研究所、水利工程技术研究所、河口与海岸工程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由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整合重组应运而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实施"推进二次创业、谋求跨越发展"战略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