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针对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产生的疑惧和担忧,要积极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工作;针对美国亚太政策中对中国的制衡加深,要积极实施对美制度均势外交;针对中国与部分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升温,要开展全方位的维权外交;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突发事件频现,要强化危机管控措施;针对邻国剧烈政治转型和政局变动给中国带来的政治安全挑战,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改革;针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积极提出各自的多边制度倡议,要积极提出中国自身的亚洲区域多边制度构想。中国周边外交亟须在应对周边安全挑战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具体包括:树立"大周边"外交理念;构建应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四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统筹中国周边外交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南太平洋"六大板块"联动;整合"海上突破"、"积极西进"、"立足国内"和"外围拓展"四种周边外交思路。  相似文献   

2.
周边外交始终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优先方向之一,新时期周边外交需要从战略角度构筑“大周边”的整体格局,从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的双重角度出发,落实好周边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地区治理与安全的维护。推进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整个外交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积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睦邻、安邻、富邻"是现阶段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经典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外交与外交学"、"外交与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与对外政策"、"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这几组重要概念做出辨析,以期对我国外交学学科发展稍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郑方云 《特区经济》2011,(5):232-233
新区域主义是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新区域主义的逐步兴起为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日益完善提供良好机遇和理论依据,为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架起了桥梁,使中国的周边外交展现了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存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会议规格极高。这是新中闻成立以来召开的以“周边外交”为主题的一次重耍会议,为未来5到10年中国周边外交“把脉”。  相似文献   

9.
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即应考虑宗教本身的特定属性和作用,更应将其置于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来考查。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拟从我国宗教主权、人权外交、我国西北安全、基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上的周边外交等四个视角探讨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引起美国的担忧,促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把战略中心转移到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拼凑反华同盟,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并威胁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区域化已成为发展的潮流,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相互依存程度很高的地区,却停留在区域化之外,没有类似于欧洲甚至美洲的区域合作组织,一旦发生摩擦和冲突,没有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来维护整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因此,中国应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过去的韬光养晦的方针,在外交上有所作为,建立中国主导的地区合作机制,维护中国不断扩大的利益。而乌克兰危机导致的欧美俄关系的恶化、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2014APEC会议上中国在建立亚太自贸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都使得建立中国周边战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一向主张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重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共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传承,是化解周边不稳定因素的良方,其核心内容是“睦邻、安邻、富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中国相应做出外交政策调整的战略背景,探讨了我国之前在外交政策上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如何更好的应对。认为中国的外交应不再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而是在外交中保持主动性,做到外交决定局势而不是局势决定外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外交思想观念、外交政策及对外战略上具体分析了近代中日外交政策的不同,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社会,清政府一直处在被动的以华夷外交秩序为主导开展封闭排外的外交政策,运用传统的"以夷制夷"等外交政策及手段,而日本则是尽力使自己融进近代科技社会的潮流中,积极探索道路去适应社会的新思潮,并很快制定国家的战略政策.中日比较优劣立判.  相似文献   

14.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高瞻远瞩擘画了同周边国家全面拓展合作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周边外交和全球战略进行了新的谋划和布局。在"一带一路"宏大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孔孟之  相似文献   

15.
周边关系和环境历来对中国的发展环境影响极大。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周边形势也在发生转变:中国因素突出,成为一些矛盾的焦点。对新形势要有新认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中国周边形势的大格局没有发生逆转;中国因实力增强而形成的主动构建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关系大战略的最重要目标还是要积极构建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环境,中国不会成为"孤独的大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获益,但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安,出现了周边外交困境,时而爆发的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加深了周边紧张形势。由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在各国缺乏政治互信,“以经促政”政策效果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矛盾多发期。  相似文献   

17.
"能源帝国"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俄罗斯石油、卢克、尤科斯、苏尔古特油气等垂直一体化的股份制石油公司.这些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和影响政府的能源外交决策,并配合国家的能源外交战略,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推行公司自身的能源"外交政策".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在能源外交方面的实践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地缘安全观"、"东西方文明结合"、"均势外交"、"宗教救世主义和大国理念",这些因素在俄罗斯漫长的对外交往史中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和预测当前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9.
威廉·格莱斯顿是英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政治家,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帝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上。纵观其一生所奉守的外交思想和奉行外交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自由主义对他至为深刻的影响。本文试论述格莱斯顿外交观思想的自由主义情结和他的外交选择,以阐明自由主义兴盛的时代给格莱斯顿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留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从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从"一条线"到"韬光养晦",从"韬光养晦"到和谐世界。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从大国关系视野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演变轨迹,加强学生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