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外贸易对一国的就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如何量化其效应来指导本国经济战略的实施一直是研究的重难点。基于此,本文以人均GDP为指标划分了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阶段,实证分析了两阶段进出口总额等对就业的影响,比较研究了日、韩、新3国的对外贸易就业效应,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外贸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外资企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到1994年底,我国的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累计已达20.6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显著。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外,还表现在对我国贸易方式和贸易差额的影响上。本文将对这些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从中引申出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98年为基期,计算1994-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两点结论:第一,外资企业正的贸易效应为中国进口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平衡保障。其中,价格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改善趋势,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呈稳定上升趋势。第二,与规模以上企业、国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经贸易调整的以实际增加值为代表的国民财富变化方向和程度上,处于显著的上升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废水、废气、COD、SO2的排放量作为因变量来衡量污染物排放,对Antweiler关于贸易环境效应的回归方法进行改进。利用北京市1994年~200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计算外贸对GDP的影响因素,推导外贸所引致规模效应为正(即污染物排放增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负,而总效应为正。外贸的快速发展能改变贸易结构、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减少污染排放,使北京市环境质量趋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对三种减排效应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应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即出口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但作用趋势在减弱;而进口对就业短期内有冲击作用,长期上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对外贸易出口拉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可能不利于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以具有江苏加工贸易代表性的苏州为例,利用1997~2006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职工平均工资、外商直接投资、职工人数等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加工贸易的工资效应。结果表明,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对职工平均工资具有正效应,但不显著;FDI、国内投资、熟练劳动力对职工平均工资存在正效应;非熟练劳动力对职工平均工资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0-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值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它们两者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值变化是导致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的原因。因此,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改善我国就业状况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入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外商投资企业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多达53%。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外商投资,积极创造优良环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出发 ,通过计算和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乘数 ,提出我国扩大出口需求、发挥对外贸易乘数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出口的就业效应研究:1980-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07年期间的数据,对我国纺织品外贸出口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纺织品外贸出口是影响纺织工业长期就业和短期就业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出口额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68%;从短期来看,出口每增长1%,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48%;从动态影响来看,出口冲击对纺织工业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久效应,但是,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从贡献率来看,在所有因素中,出口对就业的贡献率一直最大,基本保持在12%左右。基于此,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品外贸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缓解我国社会就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就业的压力,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纺织品出口问题,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型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另外,还要提高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区分为同一城市内部的流动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分别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情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作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更换就业城市的次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在本地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将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区分为同一城市内部的流动和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分别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情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对相关的理论假设作了实证检验。在控制住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更换就业城市的次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其在本地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在本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等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也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发展对外贸易就是其中一个选择,本文拟就对外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环渤海经济圈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四省1996-2010年面板数据,运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并无显著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东省1987-2006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进出口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得出出口、进口、FDI与就业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关系的结论。广东省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参与到对外贸易出口队伍中;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外商直接向第三产业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国内投资企业要充分引进稀缺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培训人才,充分开发尚未利用的人力资源,刺激省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促进就业和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1994~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证实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的外贸就业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出口的就业效应均为正,进口的就业效应在东、中部不显著,但在西部则显著为负并在荬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外经贸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兰绍瑞 《国际经贸探索》2000,16(2):11-12,24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后的对外经贸得到蓬勃的发展 ,大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同时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 ,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表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就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由于技术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良好促进机制,而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技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各地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量企业“走出去”,ODI对我国国内的就业效应已经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0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来看,ODI对我国国内就业产生替代效应;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来看,高收入地区ODI对国内就业产生补充效应,中等收入地区ODI对国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低收入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从不同教育水平地区来看,高教育水平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表现为补充效应,而中等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表现为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能正向显著影响ODI的就业弹性,收入水平对ODI的就业弹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