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洁 《重庆经济》2009,(4):52-56
经过20多年的变迁,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新兴的社会阶层。当“民工荒”、“讨薪”、“农民工维权”等现象被当作社会问题备受关注的时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农民工已经悄悄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重庆在建设统筹城乡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非常缓慢,每年仅有20多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为此,重庆应当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抓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实现社会身份转换是“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的重要内容,“农民工”这一称谓既表示了一种职业。同时又表达了一种社会身份属性,作为与“农民”、“城市居民”并存的第三种社会身份类型.农民工的标签粘贴和身份建构又不同于农民的身份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国家的制度安排与自我角色认同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各方面互动的过程建构。  相似文献   

3.
刁孝堂 《重庆经济》2008,(2):57-57,64
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比如,重庆市专门设立“农民工日”,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利用专项资金,确定专门的培训基地,对农民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推行农民工医疗保险,保障农民工健康权益;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等等,值得肯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巧艳 《发展》2008,(1):53-54
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来抓。为此,专门出台了农民工培训规划,并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目前,全省农民工培训基地达到2665个,  相似文献   

5.
杨斌 《西部大开发》2010,(3):191-191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惠农惠民工程。应结合地方产业,立足农村实际进行培训,实现农民工的就地就近转移,可以解决因“留守”问题带来的家庭烦恼和社会隐患.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备受社会关注的关于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设部目前明确了“清欠时问表”。8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表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农民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社会上被称之为“农民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背离,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称之为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王艳芳 《发展》2008,(3):129-13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各地农民特别是广大中西部的农民走出农村,离开土地,源源不断流向城市。这需要尽快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探讨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2006年初,《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正式发布,强调“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把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2006)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起,一场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席卷了珠江三角洲,一直和中国农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密不可分的珠三角遭到了农民工的“集体背叛”。“民工荒”给农民工的工作境遇和行为心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006年7~8月,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蔡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市场、制度和网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对该地区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用确凿的数据呈现出农民工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吴丽文 《魅力中国》2011,(14):142-142
“民工荒”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已经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特别是近年来,在广东省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造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薪酬问题却是最主要,也是农民工群体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就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薪酬现状以及农民工薪酬的“供需矛盾”做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农民工主体意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农民工主体意识缺失表现在农民工进城的被动性及找工作时和打工过程中的保守性。因此,应激发农民工的积极主动精神、鼓励农民工努力开发自身潜力,主动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13.
林德南 《开放导报》2009,(1):116-117
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是“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组成部分,是针对农民工健康问题,由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予,实施有效干预,提高农民工健康素质的一项系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正式发布,强调“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把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5.
2月17日,旨在帮助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民工解决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的全国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正式启动。本刊记者就“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采访了全总新闻发言人、宣教部部长李守镇。 进一步叫响做实农民工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 记者:全国总工会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李守镇: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相似文献   

16.
建设部提出要将住房公积金覆盖农民工。这一被业界称为“战略性构想”的举动,在年轻的农民工阿强眼里是“一种有梦想的生活”。而在他40岁的工友眼里,由于害怕最后拿不到自己交的那一部份钱,而显得“一点也不划算”。住房公积金,一个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房者有其屋”的制度,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2亿多中国农民工来说,并非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7.
“三农”衍生为“四农”——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已经衍生为“四农”问题,那就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加上农民工问题。为什么把农民工问题单独列出来?可以从三个角度说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杨波  熊中楷 《改革与战略》2010,26(8):100-102,112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约2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好办法。政府引导农民工创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而不“鼓动”;应注意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应长期重视农民工创业,防止新创企业短期内倒闭。农民工创业要充分调研市场,防范市场风险;慎重选择项目,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要量力而行,争取家庭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企劳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正常的,问题只是局部的,且问题基本原因仍在于我们的劳动力市场不发达,劳动者组织也未随市场体制的进化而发展起来。未来建设和谐发展的劳动关系的主要任务是要改善农民工与城镇新就业者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着力解决目前1亿左右“非正式”的农民工的“二等公民”的身份问题与弱势群体的地位问题。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三个认识上的问题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经济》2010,(4):48-48
“民工荒‘荒’出了农民工待遇的提高,工资提高了10%至20%,年龄限制从原来的18至30岁扩大到18至45岁,性别限制减弱,有些企业原来只招某些省份的农民工,现在也放宽了。”“民工荒”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个好事。应对“民工荒”,一方面是企业从简单加工产业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是社会和企业共同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福利、养老、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问题,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