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贾海波 《中国土地》2005,(10):24-26
●农地发展权是土地发展权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并获取收益的权利,而农地发展权则是指将农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并获取收益的权利。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土地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的概念,但实际上存在着土地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问题。●农地发展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尤其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且人多地少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虽然限制了农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但同时也保护了农地不被轻易转用和占用,保护了农地的自然属性和农业生产利用方式,保护了农民长远的农地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产权都是一定法律制度下的产权,农地所有权也不可能是绝对权利,必然要受到国家法律、社会制度乃至社会习惯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农地发展权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磊  刘新  王娜 《农村经济》2007,(8):32-34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土地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数量逐年递增.本文从农地发展权的角度分析了土地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农地发展权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设农地发展权对保护农地的客观必要性,进而讨论了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认为农地发展权应设定为国家所有,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湾5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每一次农地制度改革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模式"。台湾农地改革对大陆的启示是:土他改革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需采取不同的农地保护政策,农地政策对农地数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改革需有详尽的法律规定作基础。大陆的农地保护应从数量、质量、生态三方面进行,建立产权明晰的土地政策,制定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法规,避免农地非农化的随意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和图表法,从土地发展权角度讨论农地发展权转移对主体功能区耕地保护的有利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设立农地发展权是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补充,是主体功能区发挥整体功能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农地承包经营权调整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农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整办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土地整理主要有三种农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方式,权属调整中存在农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参与不足和有关单位参与不够等问题.研究结论:土地整理中应落实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充分参与权属调整决策,完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并科学地进行整理前后的农地价值评定.  相似文献   

8.
农地是人类共有的稀缺资源,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特性.农地非农化属于产权保护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产权关系是对农地非农化现实法律关系的直接反映.农地非农化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权利自由交换的民事权利法律保护关系;另一类是基于政府管制的行政权利法律关系.我国宪法的立法精神强化了农地产权的公有性质,农地非农化的法律关系反映了执政党和政府公权的利益需要和目标,在实际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采用市场之外的力量来限制、阻碍农地自由价格机制的形成,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需求者和唯一供给者.如何使农地非农化过程反映市场的价值规律并有效实现其最优法律价值目标,是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农地大量减少,损害农民土地权益,危害生态安全,更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立法缺失农地发展权,利用农地发展权的立法来保护农地是一种创新的举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国家、土地经营者占用农地都将受到农地发展权的立法限制,同时严格执法和守法,确保农地发展权的实现,从根本上实现对农地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农地保护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保护的目标是保障食物持续供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农地保护应是数量和质量两者统一的保护,核心是保护耕地,保护好一切农地才能保护好耕地,应遵循地带性的保护原则。保护不是消极限制,而是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应符合3项要求:合理用途;集约利用;培育利用。实施农地使用管制的理论前提是:一切自然资源归属全人类共同享用。农地使用管制应包括用途管制和利用方式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具体体现农地使用管制目标的法律文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为正在逐步开展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虽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很有必要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结论: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要突出乡村特色,要加强规划能力建设,要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并按需试点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研究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宜采用规划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程序上主要采取与规划过程并行的方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体系相适应,选择相应的模式.研究结论:评价对象的差异决定了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的方法有所不同,宜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出发,使评价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学30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研究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产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规划学学科建设重点问题及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学经历了关注全域农地合理利用、以加强耕地保护为关键、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3个演进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推动由"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发展、关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系统化和实用化、推进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推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政的最佳配置,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法。研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断丰富;当前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供地过程不规范、批后监管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集中集聚、技术改进、存量挖潜和社区就业4种模式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结论:坚持科学规划工业用地;制定合理的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强化工业用地预审;强化工业用地市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强化批后监督手段,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中,为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对工程项目占用耕地进行补充,补充的耕地不仅在数量上要与被占用耕地相等,在质量上也要保证不降低,以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某项工程为例,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选取补充耕地的7个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耕地质量的评价,以确定补充耕地.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