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徐宇良 《上海改革》1995,(10):12-13
重重新评价政府的反通胀政策的效力及其影响。目前,采取的控制信贷规模和基建规模等行政性办法,是我国反通胀最得力的手段,而反通胀的经济手段还比较薄弱,但它是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主流中文财经报刊中的近百万篇新闻报道构成语料库,利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将新闻文本转换为结构化的高维新闻主题关注度序列,旨在探讨媒体新闻对通胀预期的驱动作用。为此,本文运用LASSO、LASSO-UMIDAS模型识别对通胀预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主题,并基于噪声信息模型估计时变信息黏性,通过将其与媒体报道持续期和信噪比进行联合建模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媒体新闻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媒体信息会从数值驱动和速度驱动两个方面对通胀预期产生重要影响。在数值方面,媒体信息中的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国家要闻与金融信贷等多个主题在通胀预期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速度方面,媒体报道的持续期和信噪比会对信息黏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通胀预期的调整速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减碳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速度与效果。当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逐年增长但占比较小,体系逐步完善但服务不成熟,产品种类增加但创新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资产风险权重高、成本收益不明显、金融技术和人才不充足,制约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内在创新动力。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提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动力。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促进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数据管理,提高绿色信贷成本收益率;提升金融科技能力,防范绿色信贷风险;加强培养和引进绿色信贷金融科技人才,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信贷是房地产金融的基础与核心。由于发展阶段、市场化程度和制度基础的不同,目前中美房地产信贷在市场规模与发展潜力、信贷市场发展成熟度、信贷结构不同和房地产业融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和衰退的周期运行过程中,银行始终面临着信贷风险,但中美在风险产生的根源、风险的分布不同、贷款者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物价指数(CPI)逐季加快增长,不少人担心高通胀会再现。前3个季度我国价格增长呈现四个主要特点:CPI明显加速,PPI则温和减速;农村物价涨幅大于城市,中小城市又大于大城市;生活资料的价格涨幅逐渐高于生产资料;资产价格泡沫显现。不过,一个可喜的变化是9月份CPI增长开始放慢,物价可望出现“拐点”变化。预计明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会逐步减轻,经济会再次回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价格的主要问题在资产泡沫化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房价的过快增长是经济运行风险加大的主要根源,当前价格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而不是控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跌宕起伏二十余年。时至今日.行业格局初见端倪,从局部分析.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以南部诸省为最.而北部和中西部的房地产行业.无论从发展规模、开发实力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都问题较多。行业里开发商龙蛇混杂、良莠不齐.85%以上为中小规模。以其融资能力低、开发实力弱、开发规模小,导致所开发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速度。走房地产业资源整合之道已是时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房地产热潮中,目前的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已经与消费能力的提高渐渐脱节。银行的信贷巨资是不少城市出现这股热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商业银行支撑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热潮中自身的风险也在不断集聚。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两者之间产生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本文通过对博弈过程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在房地产业繁荣时,银行会加大对于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在房地产业衰退时,银行会紧缩对于房地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文末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中潜在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孙翎  张意琳  李捷瑜 《南方经济》2019,38(12):33-48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强烈的共生性,当房地产业陷入困境时,是否会迅速扩散到与其关联的各类金融机构,蔓延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文章综合运用房地产行业指数与房地产企业数据,基于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我国房地产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分析了其时变趋势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存在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房地产业对股份制与城商行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其次是保险机构和信托,最小的是国有银行;房地产企业的自身风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房地产业是铸造富豪的产业似乎已是定论,2004《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排名前100位中,50%以上涉足房地产业;而《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500位富豪中却只有30人左右是地产商。中国房地产业到底有什么点石成金的秘诀?  相似文献   

10.
李光军 《中国经贸》2008,(20):80-81
通常情况下,通货通胀由经济过热引起,治理措施重点放在紧缩信贷、减缓经济增速方面。而我国货币发行量已经有所节制,经济增长幅度也在缩小,通胀却在攀升,2008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表4月GPI指数上涨8.5%,比3月的83%,环比增长0.1%。此次我国发生的CPI指数上升与以往通胀不同,显然我们还有疏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涨价中有合理因素,如农产品涨价;二是进口型通胀;三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导致原来的价格体系转化,新的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产生的价格波动、拉升,连带滋生出泡沫。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应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激发市场活力、维持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中小企业普遍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央行基于通胀预期考虑对信贷规模有所收紧的背景下,如何疏通间接融资渠道,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说就显得龙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产业内企业规模不经济,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优化。该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扩大过快、房地产企业进入数量多、规模障碍系数低是房地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并以房地产行业市场集中度作为房地产市场结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集中率(CRn指数)和赫希曼一赫佛因得指数(HI指数)两个指标考察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状况,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应进行适度集中的结构优化,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及实际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经济抵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作为预防通胀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复苏这段时期内,国家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优化,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近期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结合相关部门的研究,对经济复苏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8日】今年1-5月,中国新增贷款达到了5.8万亿的天量,再加上最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爆,让监管层对通胀卷土重来担忧日益加剧。货币政策似乎也有微调的迹象,央行不仅加快了旨在回收流动性的正回购操作,而且还两度提高正回购利率。银监会也警示信贷高速增长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均衡投放信贷,推进银团贷款分散风险。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民银行(PBoC)8月19日最新一次上调利率的意外举措,似乎只不过是另一个例子,说明了全球央行是如何通过收紧信贷环境来消除通胀威胁的。然而,无论是对于中国大陆的国内投资者,还是对于希望介入中国日益壮大的股票市场的国际投资者,此次加息及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的影响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6.
陈光磊 《中国经贸》2010,(13):66-67
从长远来看,中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树立可信的低通胀目标。中国的货币制度自1994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基本上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信贷为主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手段在调控中的作用更多是适应性和相对滞后的。这一轮汇改启动之后,如何充分发展具有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直接关系到新的货币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光磊 《中国经贸》2010,(15):60-61
从长远来看,中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树立可信的低通胀目标。中国的货币制度自1994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基本上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信贷为主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手段在调控中的作用更多是适应性和相对滞后的。这一轮汇改启动之后,如何充分发展具有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直接关系到新的货币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迅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不少商业银行也将个人住房信贷视为低风险的信贷品种,并将其作为信贷业务扩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6,(37):18-20
【英国《金融时报》9月4日】在过去20年中,各国央行在抑制通胀方面几乎全面告捷,这使得许多政策制定者以为,他们几乎彻底解决了高通胀问题。正如很多定量分析和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市场参与者们已经认可了这个故事。除了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似乎没有人担心会长期出现5%或6%的通胀,更别说上世纪70年代那种动辄两位数水平的高通胀了。但是,中央银行家们真的已经消灭了通胀妖魔吗?  相似文献   

20.
《天津经济》2008,(10):17-18
近日,央行宣布,将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专家表示,尽管这是贷款利率近年来的首次下调,但尚不能成为市场判断央行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向的信号。这次出台的货币政策不同于全面下调存贷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对通胀的影响基本为中性。在目前工商业企业信贷总量受到信贷额度控制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的下调显然难以产生刺激信贷扩张的作用,也就不会因刺激总需求而导致通胀压力的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