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准备工作以及学术界对于政策性银行立法的探讨早有进行,争议长达几年之久的《政策性银行管理条例》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能出台。因此我国政策性开发银行立法一直处于空白阶段,虽然也有一些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但已不能保障我国政策性开发银行改革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国外较为先进的政策性开发银行法进行比较介绍,希望为我国立法提供一个蓝本,以期减少我国立法摸索的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2.
政策性贷款是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它明显有别于可以无偿占用的财政拨款,具有指导性、非盈利性和优惠性等特殊性。但政策性银行贷款的运行,也应遵循银行资金运营的基本规律,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发展。本试对目前政策性银行贷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贷款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政策性银行贷款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改革,向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转型.笔者讨论了政策性银行产生的历史根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和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农业政策性银行能够使农业"麦克米伦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治理,对金融公平和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过程中,立法滞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以及业务狭隘等困境已日渐成为其服务"三农"的掣肘。因此,必须通过机构创新、范式转换和立法完善等途径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普惠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型。  相似文献   

5.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已经陆续完成了政策性任务,并在商业化收购、处置业务方面和托管、清算、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的逐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转型受到多方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一些诸如处置损失的承担、处置手段的创新、银行产权改革的路径、资产公司的运行机制、法律地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发挥财政的基础作用;国有商业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处置不良资产;改变剥离方式;继续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国际上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AMC(Asset Management Comanies)——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家为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促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而设立的新的金融机构。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工作。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使命的结束,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开始了商业化转型,目前正在探索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以投资银行、金融租赁、担保、信托等业务为依托的综合性金融业务,逐步朝着金融控股公司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从来自国际间主要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分析,无论转型、退出还是选择合并,各国的具体政策措施都与特设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三个因素紧密相关.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底基本完成政策性任务后,需要明确下一步转型、重组或退出等改革思路.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途径一定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从现实需要出发,国有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在灵活拓展商业性业务领域,为政府提供高效服务的前提下,根据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导原则继续存在和发展.在转型发展的前提下,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体制也需要进行适当改进,"分类改革"应成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0.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经验为我国银行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管理方面要营造守信氛围、充足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及时核销贷款呆账、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政府采取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5年以前发放的、截止1998年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剥离,交由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止2000年6月末,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基本结束.笔者近期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省分行,对其剥离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一举措值得肯定的同时,还有数额不少的不良资产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资产处置组织则是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看,在存款保险机构内设立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债权,降低损失,提高问题银行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我国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应优化整合已有资源,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组合并后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使之成为存款保险机构内设资产处置部门,专门负责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清理、清算工作。这样做,一可以利用相对成熟的资源优势,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节省大量成本:二可以使问题银行的资产得到迅速处置,从而保持金融稳定,维护公众信心;三可以妥善解决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出路问题。这一方案,将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资产处置组织则是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看,在存款保险机构内设立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债权。降低损失,提高问题银行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我国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应优化整合已有资源,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组合并后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使之成为存款保险机构内设资产处置部门,专门负责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清理、清算工作。这样做,一可以利用相对成熟的资源优势,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节省大量成本;二可以使问题银行的资产得到迅速处置,从而保持金融稳定,维护公众信心;三可以妥善解决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出路问题。这一方案,将是一个多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国有企业及国有银行改革的重大突破,但在其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拓宽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解决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中的法律障碍,发展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中可依赖的中介机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使资产管理公司的规范运作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组建政策性银行,这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选择。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正式挂牌营业以来,其运作状况基本良好,但要真正地实现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挥其调控和增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进一步正确界定和合理划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一)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划分界定,是政策性银行正常运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当前政策性银行运作中存在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实力,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重组国有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资产管理公司追求的目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必须遵循市场法则,确定不良资产的公可市价,防范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中小商业银行,就名称而言指的是规模不大的商业银行,与它相对的是政策性银行、大型和特大型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可界定为:除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以外的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政策性资产目标考核任务的全面完成,资产管理公司进入了由政策性业务向市场化业务转型的新发展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业务平台的搭建和经营正在稳步推进。办事处的市场业务应定位于“以平台业务为主,以自营业务为辅,突出发展委托代理业务,稳妥推进金融租赁业务,择机开展投资、担保以及证券经纪、承销等业务”。为了适应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办事处将由单一的资产管理处置机构逐步转变为业务多元的综合性经营机构,成为公司区域营销中心、盈利增长单元,逐步向总部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分支机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静  刘铮 《西部金融》2007,(3):39-40
在转轨体制中,作为外生性金融中介安排的逻辑延伸,资产管理公司成为继国有银行之后,支持渐进转轨的重要一环,转轨体制也内生出了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逻辑起点以及发展的路径选择.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存在的内在关联,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不可避免地具有低效率,而且产生了三重道德风险和双重不当处置.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需要遵循渐进的逻辑;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应分别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20.
对于当前股改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划转(移交资产管理公司)、核销损失的工作,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同时,银行还应做好后续清收工作.即使对已经核销的呆账,也应做好账销案存,继续追索.对于自留清收项目更应当加紧催收.同时要切实加强贷中贷后管理,确保授信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