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河北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在农村家庭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母亲决策权×母亲受教育年限、教育投资价格、父亲受教育年限、人均家庭收入。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母亲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时影响子女教育投资,文化程度高且在家庭地位高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有积极促进作用。教育投资费用与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成反向关系,收入仍是制约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父母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446个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动机不尽一致,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负担相对较重,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效果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不仅面临风险约束,而且存在投资支出的结构性偏差。投资意愿作为影响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水平的先决变量,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本文基于Logit和Probit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家庭在校子女数量与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意愿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自愿性教育支出主导型家庭比强制性教育支出主导型家庭表现出更强的教育投资意愿,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对教育支出"投资"性质的认知程度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预期不同的是,农村居民对子女将来就业的担忧并未削弱其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意愿。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国家贫困县之一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实地调研,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选择行为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年教育投资费用、子女性别对农村家庭中等教育投资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年限、子女性别、是否有其他兄弟姐妹上学、家庭人口数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母亲在家庭教育选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策权,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有利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助学贷款制度的不断完善,家庭经济收入已不再是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浙江省慈溪、桐庐、开化3县(市)6个乡镇12个村庄144个农户的实地入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近10年来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入城生活境况变化、留城意愿以及影响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入城生活状况有较大改善;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意愿较高,但对自身是否真正能够在城市定居仍然顾虑较多;就业城市是否有鼓励农民工留城政策、目前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资产规模等都是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农村骨干劳动力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良好.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培训特征是影响农村骨干劳动力培训意愿的三个潜变量,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培训特征>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培训特征中的培训内容、家庭特征中的家庭收入满意度和个人特征中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政府、农村家庭都是重要的投资主体。本文从微观投资主体——家庭入手,以河南农村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收集了大量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和健康投资的动态变化状况。针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不足的现状,本文认为除了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外,还应从宏观层面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家庭健康投资低的现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家庭健康的投资。  相似文献   

7.
对流动农民家庭教育投资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途径,是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是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萤。当前,农村教育面临新情况,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由农村劳动力流动而引发的教育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首先把握问题的现状与本质。因此,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对流动农民家庭教育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通过当前流动农民家庭教育投资的特点,来反映农村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进一步探讨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女性劳动力留城意愿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农村已外出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留城意愿。本项研究分别从个体特征、就业区域、经济因素、家庭特征、资源因素等方面开展解析,运用单因素分析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索。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外出打工月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决定农村女性劳动力留城意愿的主要因素;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与留城意愿呈负相关,这说明,拥有土地面积较大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留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同时,鉴于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家人态度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 (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嵌套LOGIT模型考察了梯度二元融资结构下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在影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中,家庭的收入状况、家长的职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对每个阶段的教育选择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其他一些因素,如教育支出增加、财政支持的不足则降低了农村家庭选择更高教育水平的意愿,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着与城市相比整体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等诸多难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只有发挥影响家庭教育选择的积极因素的作用,降低消极因素的作用,才能激励农村家庭提高教育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o reduce dimensionality issues, this article derives a globally flexible demand system that can be estimated non-parametrically with a specially devised temporal kernel. Statistical and economic results from a meat demand application underscores the usefulness of a temporal kernel in globally approximating an integrable demand system.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阳市是湖南省辖市中的一个大市,但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化水平落后的市。它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本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有重要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邵阳市城市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本区城市化进程的六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简要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定量的研究了南京市1992-200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足迹严重赤字,而且逐年扩大;根据相关性,建立了南京市生态足迹与人均GDP 、资源利用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对南京市2002-2006 年的生态足迹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体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海洋、河流、湖泊、温泉等为载体的水体旅游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日益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但水体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却不尽人意,有关水体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刚刚开始.基于我国水体旅游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水体旅游开发要走产品组合、创新求异、挖掘文化内涵、优化水体周围环境、区域联动等开发策略,以期对我国水体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江津市小城镇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增收,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通过构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参评指标权重,得到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度,探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view of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Ghan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rajectory. Spatial planning has been integral to the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since colonial rule. Yet, its role has been overshadowed by the domain of socio-economic planning. Drawing from published literature, policy documents, legislative frameworks and interview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different context and scope within which spatial planning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Ghana, and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reof. While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employed spatial planning on limited scale and for exploitative purposes, post-coloni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broad-based planning grounded in the ‘genuine’ aspiration to promote a spatially balanc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rgues that post-independence planning has not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compared to pre-independence planning due to a myriad of factors including rapid urban growth, inadequate staffing, low capacity, lack of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planning, complex land tenure and evolving land markets among others. Consequently, urban centres in Ghana are beset with problems such as po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delivery, and uncontrolled growth; and these are inimical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udy lauds renewed efforts to transform planning in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national urban policy framework and a proposed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bill; the latter proposes planning based on spati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a repeal of an obsolete 1945 planning ordinance that has underlain planning since. It is argued that if supported and harmonised the two initiatives present the best planning frame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Gh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