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香港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微不足道。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香港利用国际机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以纺织、成衣、塑胶、电子、钟表为主的制造业。这些机遇包括: 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品的需求相当迫切,而当时新加坡、韩国、台湾在发展工业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使香港产品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打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3.
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香港华闽公司许卓松制造业曾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辉煌十载,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至八十年代初,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制造业大举北迁内地,从此风光不在,但对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仍起着重大作用,并仍是香港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服务业...  相似文献   

4.
<正> 80年代初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香港经济转型中最突出、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数万家厂商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生产线以及上千亿的工业投资陆续潮水般地迁移和倾泻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而其自身的制造业则逐渐走向萎缩和衰落。1994年与1980年比较,香港的工厂数目从近5万家减为3万多家,制造业雇员从近90万减为40多万,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3.7%降为约10%。尤其进入90年代后,不仅增长停滞和相对下降,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制造业生产总额和本地产品出口值实际上连年都是负增长。 香港工业的起飞和成为世界级的轻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曾经为东方之珠增添无限的荣耀。而今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则不能不引起香港社会各界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可归结为二:一是香港还要不要制造业?是让它衰落下去,还是积极寻求其发展新途径?二是如何发展香港制造业?是走高增值之路,还是走高科技之路? 一、旧工业模式的衰落不等于工业发展无路可走 不论持有何种看法或观点,都不能不面对香港制造业萎缩和衰落的现实,都不能不承认原有的生产厂家在香港高成本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5.
战后以来,香港经济的起飞,是靠工业的发展带动的,工业化过程构成香港经济起飞的过程的本质内容。现在人们看到的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的若干引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如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通讯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都是建立在香港首先作为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十年间,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而经济在未来的十年中表现如何,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香港经济骨干行业的制造业,一向在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作中居显要地位,其在九十年代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未来十年间香港经济的面貌,值得深入进行探讨。一、区外环境面临挑战香港经济是高度国际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离开了区外国际经济环境的依托和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是息息相关。作为香港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在八十年代间总的表现尽管仍令人满意,但进入九十年代后,香港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区外经济环境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香港经济转型中制造业发展路向的探讨蔡秀玲(福建师大经济研究所讲师,福州350007)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型。据资料显示,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24.3%降至1995年的...  相似文献   

8.
9.
陈燕 《亚太经济》1999,(6):32-33
一、香港制造业的现实困境制造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最后环节,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技术进步的源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在《MADEIN AMERICA》中写道:制造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进行的所有研究和开发,对远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多数技术进步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制造业基础中去。香港曾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但这个地区已经由于制造业向内地、向澳门、向其他国家转移而衰落。从80年代初至今,随着制造业纷纷内迁和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  相似文献   

10.
11.
陈达明 《特区经济》1997,(11):43-43
<正>香港制造业萎缩了吗? 香港制造业生产工序北移后,呈现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据统计,1992年至1993年,香港有6200家厂商,被划为“服务业”,这些厂商留港的49000个员工,被划为服务工人,香港厂商慢慢同贸易商融为一体;香港制造业厂商留港进行设计、销售、管理等高增值部分,慢慢地从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成为香港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制造业厂商成了两栖的“商人厂家”。  相似文献   

12.
一、香港制造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战后香港制造业由于高速发展,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七十年代中期,香港当地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约占三分之一左右。金融业的崛起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制造业所占比重因此而相应降到1981年的26%,但是制造业仍不失为香港最大的经济部门,其重要性并未受到影响。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为90多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一数字占全港就业总数的36.5%;制成品的出口赚取了大笔外汇收入,1981年港产品出口收入高达797亿港元。同期,在金融业和地产业工作的总人数还不到25万人,仅占全部劳动力的9.8%,而旅游业的收益也只有77亿港元,等于制造业出口收入的9.7%。  相似文献   

13.
14.
钟晴 《世界经济研究》1991,(1):58-61,50
香港的转口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1949-1950年,转口贸易曾占香港总出口值的90%。香港的转口贸易维系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近40年来,香港转口贸易地位的沉浮充分反映了大陆与香港这种密切联系。1951年联合国对中国实行禁运,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急剧下降,60年代初,转口贸易仅占香港出口总值的二成左右。60年代始,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制造业迅速发展,从而使港产出口逐年上升,经济转为出口主导型。到1970年,港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的八成以上。70年代后期,香港的转口贸易又藉中国开放重振雄风,在1978-1987年间,转口贸易值以年均33.9%速度增长,1988年增幅更达50.6%,转口贸易增长幅度远超过港产品出口(1978-1987年港产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7.6%)。1988年转口贸易值超过港产品出口值,出口主导型经济复转为转口主导型。1989年转口贸易值已占香港总出口值的61%强。近四十年来香港转口贸易地位的U字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概况,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通过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电子工业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的状况,并提出了进入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6.
17.
香港回归已近五年,与内地建立了多方面的良好合作基础。我想举出三个实例,建议在科技、教育和工业方面,更进一步加强合作。实例一:港深合作发展芯片工业芯片是现代工业的基本组件。我国在开展芯片生产上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建立了一些基地。作为制造业的中心地带,珠江三角洲需要生产芯片,而深圳已经具备了相当优良的条件。香港好像不准备从事芯片生产了,不过还是可以配合深圳,把芯片生产变成一个港深合作项目。香港能够为这项合作提供的有:1.“好钱”———深圳搞芯片生产并不缺钱,连台湾也愿意投资,以便满足台资制造业对芯片…  相似文献   

18.
发达的工业是现代香港经济成长的基础.经过战后三十多年的建设,香港已由昔日的转口港发展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城市.研究香港工业结构特点及其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展望过渡期香港工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工业的发展、转型,和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香港工业结构的特点从香港工业的各项结构分析来看,具有如下的特点:(1)部门集中,结构单一.香港缺乏第一部类工业.除建材、造船以及少量机械制造外,重工业的作用微不足道,而轻工业却占香港工厂总数和雇员人数的95%以上.轻工业又集中在制衣、纺织、电子、塑胶和玩具、金属装配制品、钟表等六大行业上.  相似文献   

19.
德国在全球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于2013年12月发布标准化路线图,进入实施阶段。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发布该计划对于我国大而不强的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改善污染现状,提高能源利用率。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强调智能化、数字化的德国工业对我国两化融合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从德国工业4.0的基本内涵出发,说明我国积极应该德国工业4.0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政府、产业及企业自身三个角度说明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楚 《沪港经济》2013,(8):38-39
香港今年第二季度举办的七项贸易展,共吸引逾1.1万家参展商及21万名买家参与,破历年纪录。这七项贸易展览是:香港国际春季灯饰展、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国际信息科技博览、香港家庭用品展、香港国际家用纺织品展、香港礼品及赠品展,以及香港国际印刷及包装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