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国家及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社会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得到更好发展,应当保证各个方面工作均有序高效进行,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应当在认清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基础上,利用有效策略改善当前情况,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
蒋琼 《经济师》2009,(7):229-230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合适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平衡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方向。工业反哺农业理论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村妇女非农转移就业的研究——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小瑛 《广东经济》2007,(12):38-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随着农村"三化"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到2005年,已有1542万名农村劳动者转移到非农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具备了支持和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挖掘和发挥旅游休闲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推动旅游休闲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动"商贸流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推动"合作组织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推动"特色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劳务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栋生 《经济学家》2007,(1):103-103
县作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基层层次,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大中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引擎与支柱,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县域经济的地位与重要性更加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县域正处于城乡的结合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点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而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关节点、中继点恰在县域;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并举的必由之路.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科技普及和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网络的发展,无不依托县域的统一规划和组织推进;可以说县级政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指挥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研究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积极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农村的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付新 《经济问题》2006,(11):52-54
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途径。在解读经济全球化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在入世推动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特殊的政策响应效果,导致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传统农业改造,加速中部地区的农业国际化,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点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回归式城乡产业转移作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新模式,对于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回归式城乡产业转移是在个人、政府、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外出打工人员对产业转出地和家乡的相关收益进行比较后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回归式城乡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有借鉴作用的江西“赣州模式”、广东“徐闻模式”的简要分析,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的新型形式。这种形式以当地的社区居民参与为依托,能使农业生态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社区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生态资源与环境得到保护,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在广东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南充村,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南充村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南充村居民全面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选择,这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因为小城镇具有接近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风险较低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的是让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其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具有过上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  相似文献   

13.
农业多功能性与我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其足额付费,因而政府应向农业提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功能由经济功能拓展为与非经济功能并重,且非经济功能日益彰显.农业政策由以农补工政策演变为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我国新农村建设正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集中体现,是近年来各种惠农政策的必然归宿.因此,农业多功能性应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4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及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拉尼斯-费”模式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经济事实和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注重政府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资本在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突出农村经济主体的二元作用和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但作为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理论,二者在不同的层面构筑了比较完善的关于欠发达经济劳动力转移理论。对于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中国,劳动力转移理论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支撑起我国的长期经济高速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在经济发展转型的今天,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无疑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广东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扩大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的状态,"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地处西江中游的德庆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近年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期选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同志专题文章《创新服务方式破解新农村建设"十大"难题——德庆县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中华 《经济导刊》2007,(11):106-108
我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条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成为可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农村在建设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农村人才的缺乏与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培养和使用农村社会经济所需人才,突破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制约瓶颈,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公司+农户”经济模式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农户"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普遍推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但其在实际运行中,却日益面临着农户相对利益受损、公司经营风险增大、规模化经济难以形成等困境.地方政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起者和主导者,理应对"公司+农户"经济模式实施积极、合理的干预,构建公司、农户协调运行的一体化利益均衡机制,与公司、农户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优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决定了简单的依托农业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产业的互动。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作用下,城乡产业转移的进行,对农村经济产生劳动力回流和工业化效应,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城乡产业转移最典型的组织形式,能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皖西地区为例,加强和完善示范区的建设,从而促进正效应的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